第壹百八十九章 宋元明清高仿紮堆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38
大罐內沒有掃紋,很可能就是灌漿制作的東西,不值錢!
灌漿或者說註漿,也陶瓷制坯工藝中的壹種。
制瓷工藝有註漿成型、滾壓成型和手拉成型等方法。
灌漿就是做好模型,把泥漿倒進去,過壹定時間,再倒出來,幹燥、出模即可。
不用說,這樣做速度很快,可以大批量,成規模的生產。
什麽東西多了,價格自然就會低,而且直接低成白菜價。
再說,大規模成批制造的東西,能有多好?
“註漿胎,不要說兩千,兩百都不行。”
“註漿胎?跟先前那壹只梅瓶有什麽不同?”武二壹臉懵逼。
陳文哲有點無語,他能怎麽說?
說那壹只梅瓶是老胎,稍微改造壹下就可以拿出去蒙人?這只大罐明顯不行!
“那只梅瓶瓶口很小,裏面的情況看不出來,這只大罐就不行了。”
“怎麽分辨註漿胎?”
武二有點沮喪,不過幸虧這批元青花不值錢,要不然得賠錢。
看在武二還算有用的份上,陳文哲也不介意多說幾句。
其實註漿制作的瓷器,很好辨認。
註漿坯必須要有模具制成,而模具必須為兩塊或多塊。
註漿時合在壹起,每塊模具的對接處,就會產生壹道縫隙。
這樣就造成,這個位置的坯體密度,與其他部位的不同,燒成後會出現壹條“合縫線”。
此外,由於模具壹般都是有底足的,在足圈內底,有壹圈與足相對應的下凹,俗稱“註漿線”。
也就是說,註漿瓷器外面有突出,由於坯體是靠吸附石膏才能成型的,那麽內壁就壹定有下凹,而下凹無法填補。
壹般“合縫線”等工藝痕跡,都有壹些技術手段可以掩蓋,所以在辨別是否是註漿胎,比較可靠的方法是,觀察瓷器內底部邊緣,是否有下凹的註漿線。
再則需仔細尋找合縫線,和其他壹些註漿痕跡。
如用手上下滑動撫摸器體,註漿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拉的再好,也難免有隱隱約約起伏不平的手感。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有壹些瓷器,口子大,器型又比較矮(淺)的,這種瓷器,成型後便於車削,註漿時故意加大坯的底部厚度,再通過車削的方法,讓下凹的“註漿線”消失。
這就是所謂的仿手拉坯,對於這類瓷器,如小香筒爐、筆筒、水洗等,就應該格外小心了。
看武二壹臉懵逼,陳文哲幹脆停了下來。
說多了,他明顯記不住。
這壹件是沒法重新加工了,陳文哲看向另外壹只梅瓶。
這壹次是纏枝牡丹紋梅瓶,燒制的也算精美,但是相比先前那壹只就差的太遠了。
不說其他,就說釉面的老化,就仿的很差。
這應該是機器工,因為釉面上留下的痕跡,規律性太強了。
歲月自然留下的摩擦痕跡,怎麽可能中規中矩?
雖然摩擦痕跡的做舊,陳文哲只有專精水平,可這件的做舊方法,連專精都達不到。
再看那件扁壺,這種器型也是元青花的經典器型,但是,扁壺可不容易制作。
拉胚,好像是這些作假者的弱項,這壹件的器型也不規整,肯定不能拿出去蒙人。
這些東西的質量都不行,他這還是沒有細看,如果仔細鑒定,還不知道能找出多少毛病呢!
不過,這已經算是市面上,仿制的比較好的高仿了。
釉面他可以處理,器型就不行了,還有那件大罐內部的刮痕,也沒法掩飾。
“武二大哥,我就不說這些東西的毛病了,壹件給妳兩百,這算是照顧妳了,要是願意就留下,不願意,您就去其他店裏看看!”
“兩百?這也太少了,這些怎麽也算是高仿,兩千並不貴。”
“大哥,這壹件扁壺器型不對,根本就賣不出去,梅瓶的釉色和外在的摩擦痕跡,都不對,太顯眼了,根本就賣不上價!”
“那就壹千五,兩百塊,我們連成本都不夠,兄弟,妳要是真照顧我們,我們也不會讓妳吃虧,兄弟幾個,讓他看看我們的實力。”
武二說完之後,他身後壹直沒吭聲的三個男人,壹個個的把手中的編織袋,全都打開了。
第壹個拿出來了三件宋代青白瓷,也就是傳說中的影青瓷,算是龍泉窯的前輩。
第二個人拿出來的是明代青花和五彩瓷,也是三件。
第三個人拿出來的是清代青花和粉彩,又是三件。
還別說,他們弄得這些仿品,還都算是高仿,最起碼是市面上少見的高仿。
而且這些家夥弄來的都是大器,保存還完好,這樣的東西只要仿造的好,就肯定能夠賣的上價。
宋代影青就不說了,胎薄釉厚,胎薄的都能看到對面的影子了,要不然怎麽叫影青?
現代壹些制瓷大師,肯定能夠做到那種程度,可外面野生的高仿大師就不壹定了。
最近陳文哲壹直在研究龍泉窯,對於宋代影青瓷,更是有所研究。
“影青”是人們對宋代景鎮燒制的,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的俗稱。
由於它的釉色介於青白之間,青中帶白、白中閃青,加之瓷胎極薄,所刻劃的花紋,迎光照射,內外皆可映見,因此被稱為“影青”。
這樣的工藝,想要仿制出來,很難,最起碼對於壹些野路子來說,很難!
所以,這三件宋代影青刻花小碗,在陳文哲眼中,全都是壹眼假。
而且他還沒法做舊,因為這是工藝的問題。
宋代影青被人稱之為假玉,從這兩個字也應該知道,就是宋影青燒制出來之後,如同玉石壹樣。
可現在這三種小碗,哪裏跟玉石沾點邊?
明代三件瓷器,就更不要說了。
青花的發色到是很對,龍紋等紋飾也符合明代的特點,但是,妳要只是玩青花,陳文哲就不說什麽了,妳弄上五彩幹什麽?
釉下青花,釉上五彩,這就是鬥彩啊!
明代的鬥彩,太有名了,這種東西的數量很有限,根本就不可能蒙出去。
沒有市場,誰會要這東西?
不是陳文哲心理陰暗,他只是了解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