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是宋史

高天流雲

歷史軍事

  《如果這是宋史》講述了從遠古流傳至今的歷史,本就是真假摻半的。也許就在那些古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六章 天下英雄他最強

如果這是宋史 by 高天流雲

2018-9-26 21:22

  郭威死了,後周的天塌了。按照慣例,皇太子柴榮在郭威的棺前即位,成為了後周王國的第二任國王。眾朝臣舉哀的同時也向新皇帝恭賀叩拜,只不過在每壹個人的心裏,這就像同時向兩位死者致哀壹樣。
  因為這時的柴榮離變成壹具死屍也並不遙遠了。
  柴榮,他讓每壹個人都想起了另外壹個已經死了三年,本應該被徹底遺忘的人——後漢未帝劉承佑。而且柴榮現在所面臨的局面比之當年的劉承佑更加糟糕,劉承佑有過的優勢他壹樣都沒有,而他這時的危機,卻是劉承佑從來都沒有面對過的。
  首先是軍心。
  要知道劉承佑的父親劉知遠當皇帝之前已經領兵打仗了好多年,帶進開封的都是多年的嫡系,包括郭威。這些人馬在他死後都臣服於劉承佑。柴榮呢?他的人馬在三年前還不姓郭呢,這個致命的弱點在不久之後馬上就顯露了出來,差點讓柴榮立即崩盤。
  第二,劉承佑沒有死敵,即位之初的平叛就像是壹出大戲開唱前必須的過場壹樣,不過是個點綴。而柴榮面對的卻是不共戴天的死敵。這時後周的百官們看著他,都極其自然地想到了另外壹個姓劉的人。
  北漢、劉崇……柴榮註定了馬上就要見到這個人。
  但這還不是柴榮最大的危機。他現在最急需的是威望,是能讓手下文武百官為之聽令賣命,令行禁止的威望!沒有這個,他就什麽都做不到。
  沒見過被員工奚落的老板,被夥計欺負的東家嗎?柴榮現在就是這樣。是的,他是至高無上的皇帝了,可是卻沒有人服他!而這該死的威望卻是個最奇妙的東西,妳用錢買不到,妳用美女也騙不來,妳用刀子更嚇唬不出來,威望的確立,唯有眾所不及的功績和日積月累的心理壓迫才能產生。這些,歷史和時間都沒有給他。
  卻馬上就派給了他傾巢而出,不死不休的敵人!
  郭威在公元954年元月去世,北漢劉崇在當年2月就帶兵殺到了過來!三萬北漢兵,壹萬契丹人,柴榮怎麽辦?
  後周壹片慌亂。在大殿上,滿朝文武像壹只,不,是壹群蒼蠅,聚集在柴榮面前唧唧歪歪,各說各話,沒壹個去看他的臉色。最後柴榮不得已主動地說出了自己的打算——朕禦駕親征,親自去攻破北漢!
  請留意,柴榮說的不是抵擋,而是攻破。歷史證明,他是壹把人們還沒有清醒認識到的空前鋒利,有進無退的利劍,在他的字典裏從來都沒有過防守二字,事實證明,永遠都是他去主動攻擊別人!
  但是這時豪言壯語只引來了壹片訕笑。威望,致命的威望讓柴榮絕望,因為他發現其中笑的聲音最大,笑容最惡劣的居然是世上五千年來最滑頭,最不得罪人的老油條馮道!而且不止如此,馮道還主動地走了出來,笑嘻嘻地說了更多的話。
  ——陛下,劉崇不算是什麽,他並不強大,在先帝面前他總吃敗仗。可是現在先帝不在了,您剛剛即位,這樣吧,您派員大將出兵,抵擋壹下也就是了。何必興師動眾呢?
  下面壹片附和之聲。的確,馮道說的是“正道”啊,他說得沒錯,非常理智。
  但是柴榮的臉色變了,他忍了又忍,還是沒忍住,終於決定說出了自己心裏的話。
  ——昔日唐太宗創建大業,哪壹次不是親自出征,我又何敢偷安不出馬呢?
  話壹出口,石破天驚,初出茅廬,白丁壹樣的柴榮竟然自比千古壹帝唐太宗!唉,每壹個人都在替柴榮臉紅啊,就看見馮道笑了,他實在沒有辦法表達自己的遺憾,只好說出了下面壹句更加理智的話。
  ——陛下,您未必能學得唐太宗。
  尷尬,現在是致命的尷尬了。柴榮的臉色變幻,他心有不甘,壹字壹頓地說出了自己的勝算。
  ——劉崇不過是烏合之眾,我要像泰山壓卵壹樣壓死他!
  卻不料馮道更絕,他不過是輕輕壹笑,就像沒看見柴榮的難堪和憤怒壹樣,回答得更加風雅絕倫。
  ——不知陛下做得泰山否?
  四兩撥千斤,柴榮被當場徹底撅倒。這就是他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前,在自己的大本營裏所遭到的支持和愛戴。
  內部不穩,可前方的戰報卻雪片壹般飛來。軍情緊急,劉崇進軍神速,已經在邢州與後周第壹道屏障昭義節度使李筠交戰。李筠絕非等閑之輩,十年之後他成了趙匡胤的大麻煩,但是此時仍然不敵劉崇和契丹的聯軍,不得不向潞州敗退。
  但是他給後周和柴榮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並且以他的頑強把劉崇繼續吸引在身邊,帶著龐大的敵人壹道向潞州移動。
  於是柴榮下令。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領兵襲斷北漢軍後路;河中節度使王彥超自晉州(今山西臨汾)東下,夾擊劉崇;禁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宣徽使向訓等率軍向澤州(今山西晉城)移動,那裏是劉崇進軍開封的必經之路,必須從正面迎擊。
  他自己,則在當年的3月11日,帶著為數不多的班底人馬,親自領兵出發,去迎擊他的死敵劉崇。這些人包括禁軍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以及開封府馬直軍使趙匡胤。
  這之前,已經外放至滑州興順軍做副指揮使的趙匡胤,因為時任晉王,還不是皇帝的柴榮的壹句挽留,就心甘情願地再次留在了柴榮的身邊。
  臨出發前,柴榮特意召見了後周大將劉詞。他望著這位身為鎮國軍節度使,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鎮安國、河陽三城防務的軍中宿將,把自己的命運交托了出去。
  劉將軍,妳要迅速集結我軍全部的後備力量,盡快地跟上我。壹定要快!
  久經沙場的劉詞沒有激昂的神色,他只是沈穩地點了點頭。
  柴榮直撲潞州,但是這時候劉崇已經不在那兒了。劉崇吸取了上次圍困晉州,被王峻鉆了空子的教訓,這時絕不與李筠多作糾纏,他引兵繞道南下,目標直指後周的心臟——開封。
  他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麽,那是柴榮的性命。
  但他萬萬沒有料到的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行軍,結果仍然比他預期的要早上N倍就遇到了柴榮。那是在3月18日,他行進在澤州境內高平縣時。
  高平,柴榮駐馬山崗。眼前就是敵人了,就是敢於蔑視他,趁著他父親新死,馬上就來侵襲的敵人了。他們完全沒有把他放在眼裏!
  想著這些,柴榮的胸中燃燒的不再是萬丈的豪情,而是熊熊的怒火!是時候了,要讓全世界的人,包括他的敵人,還有他自己的臣子和人民都對他重新認識!
  他命令——前哨出擊!
  但是身邊馬上有人小聲地提醒,陛下,我們的人還沒有到齊,合圍沒有形成,後援更加沒有到位,是不是再等壹下?
  柴榮高傲地看看了身邊的部下,不解釋,不回答,我的命令已經下了!
  在柴榮憤怒的時候,劉崇的心情好極了。自從發兵以來,他在後周的國境內狂飆突進,縱橫馳騁,無所阻擋!看來他這次真的是來對了,果然郭威壹死,後周無人,他為兒子劉赟報仇,甚至就此恢復兄長劉知遠的江山,重新振作沙佗人天下無敵的舊夢都指日可待了!
  就這樣,他心情激越地盼來了公元954年3月19日這壹天。這壹天他得到了消息,後周的新任小皇帝柴榮居然不知在什麽時候已經到了他的對面,而且前哨部隊已經搶先發動了攻擊!
  太好了,真是盼什麽就來什麽。沙場老將劉崇微微壹笑,面對這樣輕佻聒噪的小輩,他的經驗和身份還有優越感,都讓他作出了壹個大膽的決定。他決定不和初生之犢賭最初之勝負,他要讓柴榮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子連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於是戰場上發生了讓後周軍隊意想不到的壹幕,他們憋足了勁沖上來,以為必將爆發壹場惡戰,但是卻沒有料到北漢軍隊居然不堪壹擊。開戰以來壹直積極進攻,所向披靡的北漢軍隊,居然和他們稍壹接觸就開始了後退,並且開始了逃跑。怎麽回事?後周的軍隊不免有些捉摸不透,但是戰機稍縱即逝,後面馬上就傳來了皇帝陛下的新命令。
  全速追擊!
  於是後周軍隊全線壓上,跟著北漢人壹頓狂跑,就看見大地在飛速地後退,轉眼間他們就追到了巴公原(今山西晉城東北)。到了巴公原上,後周的軍人們壹下子都楞住了。
  只見對面漫山遍野的都是敵人,北漢軍隊分成了三個方陣,東邊的北漢先鋒張無徽(無敵猛將),西邊的是楊袞率領的契丹人(呀,是契丹人!),中間坐著的是北漢皇帝劉崇。北漢皇帝陛下自將中軍,坐鎮中央,近四萬的人馬就那麽靜悄悄地站在那裏,目光冰冷地看著後周人送上門來。
  ——不好,中計了!
  這句中國最經典的評書臺詞像壹陣寒風掠過後周軍人的心頭,讓他們壹下子有了不祥的預感。天哪,慘了,壹直以來都是我們在玩北漢人,可是現在明顯地要還債了……郭威在哪兒?王峻在哪兒?現在他們無比地懷念這些已經死了的人……但是他們這時能看到的,只有剛剛上任不到兩個月的新皇帝柴榮。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柴榮的身上,該怎麽辦?這時候我們已經掉進北漢人的陷阱裏,刻不容緩了,無論是進攻還是後退,都要快作打算了。
  但是這些人驚異地發現,他們年輕的皇帝此時毫無懼色,好像根本就沒有看到對面漫山遍野的敵人。他聲音清晰,絕無顫抖地再次發布命令。
  令——白重赟和侍衛馬軍都虞侯李重進率軍居西,對陣契丹楊袞部;樊愛能、何徽率軍在東,對抗北漢張元徽部;史彥超和宣徽史向訓、殿前都指揮史張永德領精騎在中央列陣,隨朕伺機突擊劉崇!
  劉崇,我要讓妳知道,在真正的勇氣和絕對必勝的信心面前,妳這些可笑的小把戲什麽都不是!妳的埋伏算是什麽?不還是妳原來的那些人嗎?很好,看來妳真的不知道,我本來就是要找到全須全尾的妳,和妳來壹次徹徹底底的較量!
  公元954年3月19日,高平縣巴公原。這壹天之後,天下所有人都會因為壹個嶄新的名字發抖,那就是——柴榮!平生有進無退、堅忍不拔、遇強愈強、戰無不勝,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柴榮!
  高平縣、巴公原,戰場上寂靜無聲,數萬名士兵隔著壹片開闊地冷冷相對。西北大地上三月的寒風像刀子壹樣刮過他們每個人,讓他們變得僵硬。
  命運或許已經到了終點——面前的這片冰冷堅硬的開闊地,很可能就是他們的葬身之所!但註定了沒有人能夠退縮,這就是作為壹個人的悲哀,有時妳沒有選擇不得不去做!
  但是現在洪水還在堤岸裏,戰鬥仍然沒有爆發。壹切的原因都是因為——風。
  劇烈的北風刮過戰場,向南邊的後周軍隊迎面直刮過去。這極不利於搶先攻擊,人馬的沖鋒還有箭矢的射程都會大打折扣。所以柴榮縱然有滿腔的憤怒和激情,也要適時地忍耐。何況時間的優勢站在他這壹邊,劉詞和他的所有的後備隊還在趕往巴公原的路上,這時每壹分每壹秒的過去,都在增加著後周的力量。
  所以,現在要穩住,不是逞壹時之勇快壹時之怒的時候,相反,壹定要加倍提防北漢人發動攻擊。但是讓他們奇怪的是,對面龐大的北漢契丹聯軍卻始終紋絲不動,任由著戰場上的良機無謂地消耗,不知道在打著什麽主意。
  時間沒有過去多久,突然間戰場上的風向變了,多變的春風來了個壹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從後周軍隊的背後刮了起來,帶著漫天的灰塵暴土卷向了對面的北漢軍隊。
  太好了,天助我也!
  後周的人馬壹陣騷動,這是天意要我們發動攻勢嗎?這突然來臨的機遇也讓柴榮猶豫,打還是再等等?但是戰場上的形勢瞬息萬變,從不給任何人妥善思考的時間,就在天時開始對後周軍隊有利的時刻,突然間北漢人已經搶先發起了沖鋒!
  歷史證明北漢皇帝劉崇並不是無能之輩,相反他久歷沙場,是壹位貨真價實的百戰名將。他不守常規,該出擊時按兵不動,讓後周人白白緊張。可是這時轉成南風了,後周的軍隊剛剛放松些警惕,他卻突然間發動了攻擊。
  後周人壹片大亂,尤其是東邊的樊愛能和何徽,他們首當其沖,被北漢頭號猛將張元徽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時沒有什麽好說的了,壹來是張元徽太過勇猛;二來也是樊愛能和何徽根本就沒有給柴榮賣命的心。這兩人立即後退,手下壹千多名後周士兵被張元徽切割進了包圍圈。
  戰局突變,柴榮猝不及防,他剛剛要做出反應,戰場上突然又發生了壹件讓他死都不敢相信的事情。只聽見被張元徽擊破的後周軍陣地上,突然間爆發出了壹陣響亮而整齊的“萬歲!”呼喊聲。這是怎麽回事?!這不是正常的拼殺聲,難道是在向柴榮呼喊求援嗎?
  但是轉瞬間柴榮的臉就蒼白了,這不是在求援,而是那些士兵投降了!連這麽壹會兒都沒能堅持,幾乎馬上就投降了!不僅如此,連投降的口號都像早有預謀壹樣,是直接向劉崇致敬!
  其他所有的後周軍人都驚呆了,“萬歲!”之聲響徹了整個戰場,後周軍團全線動搖,這時候柴榮的致命傷口完全地暴露了出來,他的威望,他的軍心,他所要的東西沒有壹樣是他的,他的軍隊在本國的皇帝面前,在只稍微接戰不利的情況下就馬上叛變了!
  怎麽辦?初上戰場,馬上就挨了迎頭壹棒的柴榮要怎麽辦?整個戰場上他的右翼已經完全崩潰了,本就不穩定的軍心更加極度動搖,而最致命的是他孤立無援,手上沒有任何能讓他翻身的本錢!
  失敗,就是死亡,還有比死亡更加難以忍受的屈辱!後周、柴榮……難道在郭威才剛剛死了不到兩個月之後,就要這樣恥辱地被終結了嗎?
  此時在北漢的陣地上,劉崇笑了,他明白自己贏了,真的贏了,就這麽簡單。柴榮,妳這個乳臭未幹的小東西,妳懂得什麽叫戰爭嗎?妳了解自己手下的士兵嗎?很顯然妳什麽都不懂,五代十壹國裏的士兵都像是打勝不打敗的土匪,妳贏了,他們都會跟著妳,可是只要妳稍微失利,他們馬上就會掉頭倒向妳的敵人。
  壹戰定江山,皇兄、孩兒、沙佗人的列祖列宗們,妳們都看到了吧,我劉崇就要,不,我劉崇已經勝利了,天下還是我們的!
  但是他連做夢都想象不到的是,幾乎就在下壹瞬間,他就直接面對面地見到了柴榮!
  身陷絕境中的柴榮根本就沒有選擇劉崇想象中那些失敗者通常會走的路。投降?想都不要想,不勝利毋寧死!逃跑?那還不如痛痛快快地死去。至於猛拼壹死倒很容易,但他同樣不願那樣做,那與失敗又有什麽區別……可是他又能怎麽辦呢?
  穿過亂成壹鍋粥的戰場,柴榮的目光遙望遠處北漢軍團的正中央,那裏——就是劉崇的所在,很好,非常好……突然間他做出了壹個讓所有人都目瞪口呆的舉動,他竟然就此直接策馬向劉崇沖了過去!
  偉大的皇帝在他最開始的戰役中,竟然如此地孤註壹擲,破釜沈舟。當他策馬沖出時,連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下場是什麽,誰有事事必勝的把握?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須得這樣做——因為他不想做個俘虜,或者屈辱地作為失敗者活下去。哪怕是死,他也要倒在沖鋒的道路上!
  就這樣,沖過層層的人浪,劈開所有的阻擋,柴榮絕無反顧地沖向了開始歡慶勝利的劉崇。這時的柴榮心裏極為悲涼,因為他清楚地聽到,他的身後並沒有追隨太多的馬蹄和喊殺聲,也就是說,並沒有多少人跟在他後面。他難免有些悲哀地想到,我的部下,我的軍隊都在哪裏?難道他們真的就此都背叛我了嗎?!
  全力沖刺劇烈拼殺中的柴榮對此無可奈何,但是他絕對想不到的是,此時真正對他具有決定性的變化已經在他身後發生了,有另外壹個極其英雄偉大的人,也在此時挺身而出,瞬間爆發了。
  歷史從這壹刻起,將會為除了柴榮之外的另壹個名字而歡呼——那就是趙匡胤。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英雄,英勇的陛下,妳並不孤單!
  戰場徹底地亂了,尤其在後周軍這壹邊,群龍無首,誰也沒料到皇帝柴榮居然這樣的生猛,把陣地和部下都扔下了,直接去找劉崇單挑。那麽剩下的人怎麽辦?是跟著皇帝往上沖?還是就地歇壹會兒先,然後等著皇帝陛下勝利後來個經典的王者歸來?
  但什麽都來不及了,面對如狼似虎的北漢軍隊,後周軍每壹個人都自身難保。就在這時,有壹個年輕的下級軍官沒有忙著迎敵,反而轉身向自己人堆裏面沖,他直接抓住了當時後周中軍大將殿前都指揮史張永德,對張永德大叫——將軍,妳馬上帶人向左沖上高坡,從那裏向敵人放箭。我帶人沖擊右翼,必須快,北漢人雖然占了上風,但我們還有中軍和左翼,我們還沒有敗!
  張永德猛然警醒了,他認出這個年輕的軍官名叫趙匡胤,但平時只是皇帝身邊親隨壹樣的小官,他怎麽會有這樣的見識?但是他按照趙匡胤說的重新觀察了壹下戰場,馬上就發現亂成了壹鍋粥的戰場其實真的還可以分出條理脈絡,如果按著趙匡胤說的去做,很可能真的會壹舉挽回敗局。這時候也容不得他遲疑了,他馬上分兵給趙匡胤,兩人同時行動。
  就在這時,柴榮已經直接殺了到了劉崇的面前。
  歷史記載,這時柴榮的身邊滿打滿算只有區區五十騎,就用這麽點的兵力,柴榮就讓整個戰局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整個戰場都看到了,北漢的中軍大帳在緩緩地向後退卻。
  劉崇居然逃了,面對近乎孤身闖陣的柴榮,他在千軍萬馬眾目睽睽之下居然選擇了躲避!
  沒有比這更讓人泄氣的了,本來占據上風的北漢人壹下子變得士氣低落,但是這還不算完,更加沈重的打擊馬上又接踵而至,他們的軍中之膽,第壹猛將張元徽突然陣亡。
  這個打擊是致命的,自從開戰以來,張元徽幾乎成了北漢人的箭頭和盾牌,無論攻守他都在第壹線。此前擊敗李筠,剛才又壹個照面就打垮了樊愛能和何徽,他怎麽會突然間就被人殺了?殺他的人到底是誰?!可惜戰場上容不得任何人停下來觀察,壹陣突如其來的箭雨把北漢軍隊徹底打蒙。
  這時候輪到劉崇絕望了,風水輪流轉,只是轉得太快了,他的軍隊也壹下子就變成了土匪,扔下他轉身就跑,就算他本人站出來,親自揮動旗幟召集都沒有用。
  沒辦法,深通遊戲規則的劉崇也只有跟著壹起逃跑了。只是他怎麽也想不通,柴榮怎麽能突破他的整條防線,單槍匹馬地殺到他的面前?而在主戰場那邊更發生什麽事?就像是中了邪,本來已經贏定了,怎麽會突然壹下子就全都崩了盤?這仗打得真是糊裏糊塗,連怎麽輸的都不知道。
  劉崇敗了,敗兵夾裹著他壹路向北逃竄,柴榮想都沒想,就選擇了追擊。這時候他的部下們都追了上來,提醒他見好就收,劉崇雖然敗了,但是人數還是他們多,而且歸師勿掩,窮寇莫追,把兔子逼到墻角還得小心它咬人呢。
  可惜他們的皇帝叫柴榮,我在前面所說的平生有進無退、堅忍不拔、遇強愈強、戰無不勝,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等等性格特點,沒有壹個字是為了烘托氣氛才羅列出來的排比句式,歷史可以作證,句句都是真的。
  於是雙方再不廢話,壹個沒命地逃,壹個不要命地追,就這樣壹直跑到了當天晚上天黑了以後。然後無論是劉崇還是柴榮都無能為力了,他們誰再怎麽急著逃命或者如何急著殺人都沒用了,他們的兵都累得癱倒在地,再也寸步難行。就這樣,他們只好在後周境內,壹條山澗邊上暫時安營紮寨。
  這時的局面變得非常的讓人撮火,這壹對死冤家妳能看我,我也能看見妳,但是都無能為力。有壹首歌是怎麽唱來著——妳在山澗頭,我在山澗尾,日日思君要殺君,共飲壹澗水。
  但是就在這樣難得的片刻安寧之中,壹樣隱伏著極大的殺機。隨著時間的推移,誰是真正的追擊者和逃跑者還不壹定。首先劉崇被打散的人馬逐漸地再次匯集,歷史記載,這天晚上柴榮的命運其實仍然站在懸崖的邊上,因為劉崇很快就又有了近壹萬多人的兵力。而且大家千萬不要忘了,在開戰之初,劉崇的部隊裏還有壹萬多的契丹人。這些力量如果能有效地集結起來,柴榮還是要面臨失敗。
  那麽這些契丹人到底去哪兒了?剛才亂成了壹鍋粥的戰場上始終都沒有他們的影子。他們就像是失蹤了,就算是現在,北漢和後周都壹樣找不到他們的行蹤。其實很簡單,他們已經提前回國了。
  開戰之初,契丹的主帥楊袞是很想給劉崇這個契丹皇帝的老侄子出把力的,可惜劉崇根本不領情。他壹看見柴榮的人馬很少,立即就覺得請契丹人來是個大失誤。這麽好的買賣自己做多好?何必要分贓給別人?於是他非常明確地告訴楊袞,妳們契丹人可以休息了,那邊有壹片高坡,妳們爬那上面去,好好看著我是怎麽打敗後周的。
  於是好脾氣的楊袞就都照辦了,他始終站在高坡上,絕不弄濕鞋,看完了劉崇和柴榮的全部表演之後,就帶著幹幹凈凈手腳齊全的人馬回家去了。
  但是這些後周軍隊和柴榮都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現在本來就不多的人馬更加少了。在白天的戰鬥中,近三分之壹的右翼人馬在崩潰之後投降了壹些,戰死了壹些,其余的都被樊愛能和何徽帶著向後方逃走,雖然已經派人去追了,可是還沒有消息。中軍和左翼“殺敵壹千自傷八百”,也沒剩多少,而且都累到了身體極限,這時和北漢人近得呼吸相聞,壹旦再次開戰,他們壹樣還是站在刀刃上!
  怎麽辦?所有人的目光都再次集中在了柴榮的身上。柴榮卻沈默著,他望著不遠處人影晃動的北漢營地,心中在默默地念著壹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才會真正地決定這次戰鬥的勝負乃至整個後周的存亡。
  那就是劉詞……劉詞,妳怎麽還不來?
  劉詞在當天的半夜時分終於趕到了,他帶來了柴榮盼望已久的後援軍隊,而且還帶來了樊愛能和何徽的消息。這兩個人壹直在不停地逃跑,而且逃跑的決心和表現實在是太不常見,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首先他們壹邊跑壹邊搶劫,見什麽搶什麽,好像國土已經全部淪陷,得馬上備戰備荒。然後他們逃跑的意誌無比頑強,誰攔著跟誰拼命,柴榮先後派出了好幾個近臣和親兵將官來召集他們回去,結果都被他們壹刀壹個給幹掉,表現了逃跑到底永不回頭的決心。尤其是當他們遇到匆匆北上的劉詞時,竟然還把劉詞也壹把拉住,告訴他皇帝已經大敗,前線的部隊都投降了,識相的和我們壹起逃吧!
  幸運的是這個被柴榮選中交托了整個國家命運的人堪稱穩重,劉詞不動聲色地甩開了他們,壹不跟他們走,二不跟他們翻臉,壹切都以盡快趕上柴榮為基準。
  就這樣,命運再次拯救了柴榮,他在黑夜中再不耽擱,馬上向北漢營地發起沖擊。這時的劉崇已經徹底沒有辦法了,勉強接戰,壹觸即潰,那條橫在身邊的澗水成了絕大多數北漢人的葬身之地,在初春冰冷的澗水裏,躺滿了北漢人的屍體和他們的輜重。
  他們的皇帝卻幸運地逃脫了,要說沙場老將劉崇還真是有過人之能,在烏漆麻黑敵我莫辨的戰場上,他以六十歲的高齡矯健地飛身上馬,騎著他契丹叔叔贈給他的黃騮馬,壹路登山越嶺,由小路兼程北逃,壹直跑回了老家晉陽。
  就這樣,劉崇活了,事後他為了紀念這次難忘的北伐之旅以及這些天裏發生的種種刻骨銘心的遭遇,他為這匹無比忠貞的救了他命的黃騮馬專門修造了特制的馬廄,按三品官的俸祿餵料,並賜號“自在將軍”。
  這就是劉崇為了這次戰爭所做的最後壹件事。然後他以為這就算完了,難道不是嗎?他敗也敗了,兵也都死光光了,在後周搶的東西也都留在那兒了,還搭進去了不少的北漢制造的軍需,他柴榮還要怎樣?壹個初出茅廬的小輩打了這樣的大勝仗也應該滿意了吧?
  但是他萬萬也沒料到的是,他剛剛修好了“自在將軍”的馬廄,就得到了壹個嚇得他必須馬上哭著喊著叫叔叔救命的消息。因為柴榮根本就不想就此拉倒,他已經帶著人馬向晉陽開拔,來找劉崇算總賬了!
  柴榮來了,他生平第壹次帶著千軍萬馬來主動攻擊敵人。這時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但是柴榮已經不是以前的柴榮了。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帶領的軍隊也與之前截然不同。
  這都源於高平之戰過後的壹次沈思。
  在自己的國境內把劉崇趕跑之後,人人都以為柴榮會大肆慶祝壹下,無論如何這是個地地道道的開門紅,這壹戰打出了士氣也打出了威風,尤其是讓千千萬萬的人都重新認識了柴榮。更何況在實際力量對比上,後周也就此把北漢打得再無還手之力,從此以後再也不敢主動挑釁。
  但是不知為什麽,勝利後的柴榮悶悶不樂,他整天把自己單獨關起來,不知在想什麽。
  柴榮在後怕。不錯,這次他是贏了,贏得非常的漂亮,當時有多驚險和絕望,勝利後就變得多傳奇,讓人們認為他不僅高明神勇,而且簡直就是奇跡。但他自己知道,這次戰場之險,險過剃頭,他不止壹次地站在了生死邊緣,每壹次都是他必輸必死的絕境……這樣下去絕對不行,不是要他每壹次打仗都要自己親自當突擊隊去玩命吧?!
  那麽到底差在了哪裏?
  經過冷靜分析,首先,他操之過急了。當時他完全還可以再等壹下,盡量多帶些軍隊去迎戰。但是他太急於把劉崇趕走了,才有了後來以後周雄厚的國力,而且在自己的國境內,卻要以少得多的兵力和劉崇決戰的劣勢。想壹想真是後怕,如果劉詞再晚到壹天,其實只要讓劉崇熬過那壹晚,第二天的北漢人就可能會反敗為勝。
  更何況劉詞還面臨過同樣逃跑的機會。
  想到這壹點,柴榮就又恨又怒。他把自己關起來,主要的問題就是要搞清楚,為什麽他的部隊竟然敢於這樣公開地叛變他,這件事弄不明白,他所有的壹切就都是假的。那麽是因為他的軍隊本身就不行?不,柴榮隨即就否認了這點。還是這些軍隊,在父親郭威還有前輩王峻的手裏,就指哪兒打哪兒,絕無折扣,至少曾經把劉崇打得透不過氣來。那麽為什麽換了他就這麽費勁呢?
  原因就只剩下壹點了,就是他自己不行,不能服眾。
  意識到這壹點,柴榮非常痛苦。他知道自己先天不足,首先沒有戰功;二來當王儲的時間太短,滿打滿算不過半年;而最重要的,還是他姓柴而不姓郭(這壹點真是無可奈何,雖然歷史上也有稱他為郭榮的,但是在人們的心中,他始終不像劉承佑接劉知遠的班那樣理直氣壯)。可這能怪他嗎?他出生在邢州龍岡,本是個莊園主的兒子,只因為他姑姑嫁給了郭威,而且長年沒有生育,才把他過繼了過去。那時候郭威正處在人生谷底,別說榮華富貴,就連壹日三餐都成問題。
  年紀幼小的柴榮就見識非凡,他不嫌棄郭家,相反他動用壹切腦筋想辦法,居然讓郭家能收支平衡,不那麽拮據了。這中間免不了柴榮日夜操勞,甚至孤身外出和壹些商人搭夥,在飄搖的亂世中做些小本生意。就這樣,柴榮從小就識得了人間疾苦,又在最平凡的生活中和郭威結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父子之盟。這種本真的至親至愛讓郭威和柴榮在這壹生壹世裏都沒有互相猜疑過,所以郭威才會在臨終前越過了血親李重進,把皇位傳給了他。
  但是這些能說給什麽人聽呢?就算說出去又有什麽用呢?只會適得其反,人們會更加認為他懦弱,他矯情,他無可救藥。
  所以出身啊,是多麽的重要……永遠都別說什麽英雄不問出身低,除非妳已經成為了英雄!
  在柴榮把自己關起來,不斷沈思冥想的時候,有人報告說樊愛能和何徽回來了。
  是真的嗎?這兩個人居然回來了?柴榮真是納了悶了,他不明白,這兩位高官到底還是不是地球人?做出了陣前叛變,帶兵私逃,殺了皇帝的信使,還阻礙了救皇帝的後援部隊的事兒之後居然還敢回來!
  這到底是怎麽回事?!
  身邊的張永德給了他答案——其實很簡單,兵家自古多勝負,打輸打贏有什麽大不了?誰沒有追過敵人,誰沒逃過跑?而且以後的仗還多著呢,不還得用他們這些人嗎?所以樊愛能和何徽才敢回來。
  最後張永德面無表情地強調說,這樣的事真的沒什麽大不了的,常有,幾十年來壹直就是這樣的。
  但是柴榮受不了,他想,人就怕轉念壹想。柴榮在轉念之後突然間勃然大怒——與其說之前樊愛能和何徽敢於叛變他,是對他的不忠和蔑視的話,那麽這時候還敢再回來,就是對他加倍的侮辱!難道說他柴榮怯懦得連人都不敢殺了嗎?他真的還得依賴這樣的混賬東西,忍受著虛假的忠誠背後對他冷嘲熱諷的嘴臉嗎?!
  但是激動之後,他終究還是有些猶豫,因為無論如何張永德剛才說的都對,他還是得要打仗的,殺人容易,可是殺完之後呢?這樣的事是不是真的得睜壹只眼閉壹只眼呢?
  這時候有必要說壹下張永德了,這個人不久之後就是後周的第壹軍人,是禁軍殿前都點檢(就是趙匡胤後來的官),他是郭威的女婿,柴榮的表姐夫,是後周國裏真正的皇親國戚,所以他對後周的興衰有著直接的利益關系,所以他對柴榮是敢於也勇於說話的。更加難能可貴的是,張永德寬厚有德量、識人重人,是個難得的好下屬更是個難得的好上司。
  敢說話的張永德在柴榮猶豫的時候說了下面這壹段話,這段話當時就極為重要,直接改變了後周軍隊的素質。但是無論是他還是柴榮,都絕不會想到,這段話居然成了歷史轉變的壹個根本性的契機,給中原漢人的復興和後周的亡國都時埋下了伏筆。
  他說——陛下,如果妳只想維持現狀,那麽壹切很容易。可是如果妳想削平四海,撫有華夏,那麽軍法不立,縱然有百萬勇猛之士,又怎麽能為陛下所用呢?
  壹語驚醒夢中人,柴榮振臂而起,把床上的枕頭狠狠地砸在地上。樊愛能、何徽以及他們部下軍使以上七十余人,全部就地斬首,雖然以往有功,但是概不赦免。而且就此通告全軍,這就是臨陣脫逃,不尊皇命的下場,再有所犯,壹律處置!
  從此之後,後周的軍紀開始真正的嚴明了,柴榮用自己的戰功和鐵腕讓每壹個人都知道了必須百分之百地服從他。但是他還是有所擔憂,那就是吐故之後如何納新。妳殺了那些沒用的,可是有用的在哪兒?
  別忙,張永德的話還沒有說完,他清楚明白地把壹個人的名字告訴了柴榮,說就是這個人在柴榮親自沖鋒之後,挽回了後周當時的戰局。
  他說——陛下,妳應該重賞而且提拔他。他的名字叫趙匡胤。
  宋史稱,高平之戰,乃太祖皇帝肇基之始。從此之後,趙匡胤成為了後周世宗皇帝柴榮的心腹愛將,在後周軍中,他成了壹顆迅速升起的新星。
  柴榮在公元954年5月3日來到了北漢的都城太原城下,在此之前,4月中旬,後周的前鋒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已經率軍先期到達,把太原城圍得水泄不通。這也就是說,在3月剛剛結束的高平之戰後,柴榮根本就沒給劉崇絲毫的喘息之機,立即就開始了反攻倒算。
  可憐的劉崇,他剛剛給“自在將軍”建好了新家,自己的家就面臨了被抄的危險。於是他選擇了壹個非常積極的應對辦法,這辦法之好,讓趙匡胤的子孫們在壹百多年以後也同樣地效仿。那就是他把皇位馬上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劉承鈞,所有的國防職務壹樣不留,全都交了出去,然後徹底休息。
  真是不知道他是怎麽想的,或許他以為這樣柴榮就不會恨他了吧?然後就此退兵?當然,為了活命,他也沒有忘記最最關鍵的那壹線生機。他給他的叔叔,當時的遼國國王耶律述律寫了信,信裏不管怎樣追憶以前的美好親情,和以後他會怎樣的加倍孝敬,其主要的內容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快來救我——!
  耶律述律真的派兵了,他當然不想讓漢人統壹做大。可他沒有想到,柴榮不是其他的什麽人,妳可以讓柴榮後退當然也可以殺了他,但是前提必須是妳已經擊敗了他!柴榮立即分兵,命大將史彥超阻擊契丹。他本人則抓緊時間立即攻城,他的計劃很明確,只要能迅速攻破太原,契丹自然絕望退去,而且北漢的其他州鎮也會不戰而降。
  但是攻破太原,真是談何容易。歷史證明,不僅柴榮,就連後來的趙匡胤都沒有在有生之年親身搞定。當然原因多多,但是最主要的還是太原城墻又高又厚,本來就是歷朝歷代為了國防才修的邊境堡壘,到了五代又特地加大了尺碼,哪那麽容易說破就破?
  而最重要的壹點,還是柴榮剛強峻急的性格讓這次戰役無法全勝——他太急了,雖然攜高平之勝,他銜尾急追,沒給劉崇喘息之機,但也同時沒給他自己準備的機會。
  以國伐國,怎能如此輕易?
  於是戰鬥只進行了近壹個月,後周的士兵們就戰力衰竭了。更要命的是,由於倉促出征,圍城不下,糧草已經供應不足。柴榮嚴禁士兵搶劫,可是五代十壹國裏的大兵們壹旦餓了,就是皇帝的飯碗他們都敢端,何況是北漢境內的老百姓?於是群眾基礎壹落千丈,他們不僅得對付北漢的正規軍,還得應付更加玩命的北漢民間遊擊隊。
  形勢就此直轉急下,這時雪上加霜,壹個決定性的噩耗傳來,後周大將史彥超在忻口抵擋契丹時不敵陣亡。契丹軍團已經突破了防禦,正在步步逼近。
  好了,不管柴榮再怎樣心比天高,他所能做的都剩下壹個了,那就是立即退兵。柴榮退了,雖然沒能就此攻破太原,把北漢滅掉,但已經讓北漢心驚膽戰,從此再也不敢也沒能力主動進攻後周。
  這樣根本性的轉變,就發生在柴榮即位不到半年的時間之內。在回兵的路上,他還不知道只要再過上小半年,到這壹年的11月,他此戰的另壹個戰果就將顯現。
  劉崇死了,連驚帶嚇,又氣又恨,再加上年紀太大了,讓他再也無法支撐。
  想趁著人家死了家長去偷襲,卻不料轉過身來自己就是壹樣的報應。
  柴榮回到了後周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拋開了所有的常務,再次陷入了沈思。這次的思考議題是——為什麽沒能壹舉拿下北漢?
  原因多多,有準備不足,也有討厭的契丹,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軍隊不行。不管別人怎麽說,他堅信,壹個月的時間,足夠拿下太原城了!於是在沮喪追悔中,壹個大膽的計劃在柴榮的腦海裏形成,他要重新招募裝建壹支部隊,它必須是全新的,絕對服從的,戰鬥力超強的。
  為此,他下了壹條命令。令全國各地駐軍,把最驍勇的士兵選送進京,同時向天下詔募勇士,只要妳能打,哪怕妳是逃犯或者強盜都無所謂。這項任務,就交給了剛剛因功提升為後周禁軍殿前都虞侯、領嚴州刺史的趙匡胤。
  趙匡胤在這次圍攻太原的戰鬥中再次成為了亮點。當時後周軍隊輪番向太原城沖擊,可都沒什麽效果,趙匡胤卻帶人直接沖到了城門下。史書記載,這次沖擊中的趙匡胤早有預謀,他沒像其他人那樣爬梯子搭人墻往城墻上爬,他直接打起了城門的主意。而且要命的是他根本就沒打算用常規的大木頭或者大石頭去撞,他直接放了壹把大火,把太原的城門給點著了。
  那時候再好的城門也是用木頭做的,不管裏邊人怎麽罵,趙匡胤縱火成功,他帶人就沖了進去。可結果他往回沖的速度比沖進去時還快,太原城裏的弓箭太可怕了,透過還沒有完全燒毀的城門,像壹大群蒼蠅壹樣劈頭蓋臉地就射了出來,趙匡胤沒法不往回跑,而且左臂上還是中了壹箭。
  中箭之後的趙匡胤反而精神大振,無論如何他都破掉了太原的城門,而且城門後面有什麽他也領教了。沒什麽可怕的!趙匡胤回到陣地簡單地包紮壹下傷口就要再往上沖。這時柴榮親自拉住了他,禁止他再次冒險。
  在柴榮的心中,趙匡胤已經是他急需組建的新朝臣班底裏的重要壹員,而且這次招聘選拔出來的新士兵,就要優先安插進趙匡胤所在的殿前司諸班。
  在這裏,我們有必要解釋壹下什麽叫“殿前”。這是個簡稱,全稱是當時最高的統兵機構殿前都指揮使司,壹般簡稱叫殿前司或者殿司。它的領導人依次往下排是殿前都點檢、殿前都指揮使(簡稱殿帥)還有就是殿前都虞侯(也就是趙匡胤現在的職務。怎麽樣,虞侯這個官名或許大家讀《水滸傳》時有個錯覺,以為是各個衙門裏幫閑生事的親隨小混混,其實光明正大得很,是相當大的高官)。
  但是殿前司還只是禁軍的壹半,另壹半是侍衛馬步軍指揮使司,那邊另有系統,單獨向皇帝負責。
  就這樣,趙匡胤生平第壹次單獨主持了壹次國家政務。只此壹次,就讓他壹飛沖天,再也無法遏制。他有了自己的私人小集團。
  下面有壹份名單請大家註意,他們是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美、米信、張瓊、王彥升。這些人的名字是不是很眼熟?只要翻開宋史,在最初的幾篇裏這些人都歷歷在目,個個名重壹時。他們就是在這次的全國海選中被趙匡胤選中,並且立即安插在自己手下做官的。
  趙匡胤也因為有了禁軍殿前都虞侯這個職務之後,正式地進入了後周的高級官場之中。他開始了自己的正常人際交往。請再看壹份名單,他們是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勛、劉慶義、劉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這九個當時已經身有官職,各居要津的人,不僅走到了趙匡胤的身邊,還與他結成了生死兄弟。宋史並不諱言,連同趙匡胤在內,他們是義社十兄弟。
  趙匡胤迅速冒升,成為了繼柴榮之後,在與北漢的這次戰爭之中最為得利的人。歷史稍微給了他壹線陽光,他就立即展翅高飛,開始了他波瀾壯闊,叱咤風雲的壹生。
  這壹年,趙匡胤剛滿二十八歲。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