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壹臣

青史盡成灰

歷史軍事

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壹大壹小兩個孩子,緩慢前行。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只有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百壹十五章 改變,從教育開始

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

2022-12-9 22:32

  朱元璋講的種田,可不是拿著鋤頭,到農田上意思壹下就完了。畢竟和後代帝王比起來,朱元璋是真的會耕田。
  整地,堆肥,翻地,播種,除草,收獲……老朱全都門清。
  不同於後世那種,把種子撒下去,上了化肥,噴了農藥,就可以坐等豐收的情況,眼下的耕田要復雜得多,必須定期除蟲除草,時刻關註苗情,缺水了還要灌溉。
  而且除草什麽的,必須頂著日頭出去幹活……因為自有中午的暴曬,才能迅速殺死雜草,不然頑強的野草,只要還有壹口氣,就會重新紮根,再度復活,除了個寂寞。
  假如除草的時候,遇上了陰雨,多半是不行的。
  再有除了糧食之外,還要種植蔬菜和雜糧……這壹塊就更麻煩了,別的就不說了,光是各種豆子,紅豆、綠豆、黃豆、蕓豆、蠶豆。早熟的,晚熟的。各種不同品種,差不多有幾十樣。
  為了能豐富餐桌,讓家裏的孩子多吃壹口,在耕田之余,必須按照時令,把壹樣壹樣的種子種下去。
  清明種什麽,谷雨種什麽,全都壹絲不亂,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收獲。
  所以說在古代種田,也不是悶頭傻幹就行的,必須熟悉時令,了解歷法,甚至懂得些天氣變化,唯有掌握這些小竅門,才能把莊稼種好。
  再有就是要老實肯幹,不怕臟不怕累。
  沒有化肥,就要想辦法漚肥。
  糞便,爛樹葉,池塘的稀泥……把這些挖出來,堆在壹起,經過發酵分解,變成可用的農家肥。
  很可憐的是,辛辛苦苦弄出來的農家肥,百十斤的壹筐,背到了田裏,累得彎了腰,所能提供的養分,還不如壹小把化肥效果好。
  農民的艱辛,可想而知。
  其實真正了解這些時候,就會很自然而然明白,愛惜民力的原因……因為隨便征用百姓服役,打亂農時,輕則造成減產,重則絕收。
  失去收獲,往往就意味著人會餓死。
  所以,針對百姓,妳可以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修水渠,挖壕溝,建水庫,這都沒問題,老百姓也願意出力氣幹活。
  但是做這些必須放在農閑的時候,或者讓百姓自己安排,在料理了自己農事之余,才好出工,不然的話,就會事與願違。
  ……
  天可憐見,朱標小朋友才八歲,就被老朱提著,吭哧吭哧挖坑撒種子,耳邊還不斷響起老朱的叮嚀。
  壹遍又壹遍,不停詢問,記下沒有?
  朱標簡直要瘋了,我是妳兒子,欺負孩童,沒有天理啊!
  小家夥只勉強種了兩壟地之後,就壹屁股坐在了地上,大口喘息,額頭上都是熱汗。
  朱元璋看在眼裏,也是心疼,但更多卻是遲疑……這孩子身體不行啊,咱小時候,還不到六歲,就跟著下地幹活,壹忙活兒就是壹天,都不知道累。
  這小子才幹這麽點活兒,就叫苦連天。
  這可不行!
  “朱標,妳是當大哥的,要給兄弟們做個表率,往後妳有空就來這壹片,學著種田。還有,讓妳娘帶著妳養蠶,采茶,紡紗織布,妳什麽都學點,沒有錯的。別覺得那是女孩子幹的事情,張先生不還喜歡織毛衣嗎!咱們國庫財稅三成就靠著絲綢,茶葉,馬虎不得。”
  朱標真的哭了,我想換個爹,在線等,十萬火急。
  金陵這邊,朱元璋拿張希孟的這套主張,教導兒子,在山東,卻是要用這壹套主張,來培養人才。
  “張相,我記得在幾年前,妳就講過,以民本立學,講的是衣食為本,日用為道……現在想來,差不多到了落實的時候了吧?”
  劉伯溫笑呵呵道。
  壹項主張,從提出到實踐,從書本變為現實,從來不是容易的事情。
  妳有什麽主張,必須有什麽配套的措施落實下去,不然就是空談。
  拿儒家來說,人家自詡士大夫,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認為功名只在書中求,然後人家就鼓搗出了壹整套的科舉學堂體系,從官學到書院,壹應齊備。
  考取了相應的功名,就能獲得相當的待遇,真正實現了顏如玉,黃金屋,壹站式購齊。
  哪怕妳七老八十,又老又醜,腎虛腰疼,半夜盜汗,窮困潦倒……只要能考上功名,立刻就成了十裏八鄉的壹枝花,無數人爭搶著攀附。
  這倒不是說是對的,問題是人家從主張到實踐,邏輯閉環了。
  當初張希孟總結出衣食為本,日用為道。主張親民愛民的民本主張……但是要怎麽落實,還缺了關鍵壹步。
  所以說想要取代儒家,真不是壹句話兩句話的事情。
  眼下的復旦學堂,就是關鍵的壹步。
  “伯溫先生,確實是到了這時候,只是要怎麽設置,還需要推敲壹二,總之,不能跟國子監壹般。”
  劉伯溫當然表示贊同,國子監說到底還只是培養官吏為主,各地精通文義的青年才俊,經過推薦,進入國子監。
  而在國子監之中,設立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誌、廣業六堂,光是聽名字,就差不多知道是幹什麽的。
  課程也主要是,四書五經,以及律令、書、數、《禦制大誥》等等。
  考核方式則是每月試經、書義各壹道,詔、誥、表、策論、判、內科二道。
  每日習書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歐、虞、顏、柳諸帖為法。為的是能寫出漂亮的館閣體,滿足官場公文需要。
  雖然這些年也把張希孟講的東西,引入課堂,但也僅限於張相又說什麽了,大家夥了解壹下,考試的時候可能用得到……僅此而已。
  “復旦學堂,不是以培養官吏為目的,而是以培養百工百業人才為先。因此經義文章的課程,必須削減壓縮。設立農科、工科、醫科、商科、天文、算術六科,學制暫定八年,前三年為基礎課程,後五年為專業課程,學生可依據興趣和考試成績,升入不同學院,進行學習,待到學業完成,可以憑借畢業證書,進入各行各業,為國效力。”
  張希孟說得很粗略,其實他也沒法仔細講……因為張希孟真正想弄的數理化,暫時連學科體系都沒有建立起來。
  他只能借著工科的名義,弄壹些試驗,講壹些原理,然後再把理論提煉出來,籌組新的物理學院,化學院。另外農科也是個籠統的分類,像什麽肥料啊,良種啊,土壤改良,鹽堿化治理,都能歸結其中,如果拆開了,又會涉及到水利,工程的內容。
  最有趣的就是商科,這也是個筐,裏面甚至包含了外語課程,妳敢信?
  盡管市舶司早就設立了,和海外通商也在做,但是要想成立航海專科,介紹海外蠻夷情況,鼓勵航海開拓,還是做不得的。
  這倒不是阻力的問題,實在是想成立學堂,建立學科,連基本的教材都沒有,到底這個學科研究什麽,方向是什麽,方法是什麽……全都是壹片空白。
  張希孟只能先掛羊頭賣狗肉,借著辦學的機會,挑選合適的人才,完善相應學科,適當機會,組建新的學院。
  按照張希孟的目標,在十年之內,把復旦學堂弄成有至少二十個專業的綜合性學堂,規模龐大,生員要超過萬人。
  不只是大明,放眼整個世界,那也是首屈壹指,無可比擬。
  即便是如此粗糙的框架,也足以讓人耳目壹新。
  農學,醫學,工學,商業……這些小道堂而皇之登堂入室,並且赫然成為學堂主要內容。
  斯文掃地,讀書人還有什麽尊嚴可言?
  讓我們來山東吃苦也就算了,又派了壹堆武夫,騎在我們頭上。
  不嫌棄丟人,不要臉皮,我們忍了。
  可是到了今天,連課程設置也對我們如此不公。
  讀書人啊,妳何時能站起來?
  經過千辛萬苦,趕到了山東的壹眾文人,如喪考妣。
  經義呢?
  諸子百家呢?
  詩詞歌賦呢?
  我們只懂聖人的微言大義,讓我們教這些東西,真是難為我們了。
  不會就是不會啊!
  “廢物,全都是廢物!到了今天,還敢耍賴,當真該殺!”劉伯溫殺氣騰騰,他是真想動手了。
  只不過在壹片喧囂之中,有人的見解讓人眼前壹亮。
  不用說了,這就是錢用壬。
  他認為很多學科不是不存在,譬如商科,管子就有很多經營之道,呂氏春秋也有,孔子就講仁民愛物,老子也說不貴難得之貨。
  歷代設有常平倉,調劑糧價,宋代有買撲制度,為了方便征收商稅。還有市舶司,和海外打交道,這些內容早都有了,只是儒者視而不見,不願意真正深入研究,總結出來罷了。
  所以說罪在我們讀書人,我們愧對先賢,愧對天下。
  我們應該贖罪啊!
  堡壘從來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出了錢用壬這個不要臉的叛徒,算是把這幫讀書人的臉皮給撕扯幹凈了。
  這幫人再也沒有別的說辭,只能抓緊時間,翻閱典籍,尋找內容,總結成書,準備教導學生。
  由於提出了真知灼見,錢用壬不但獲得了孔府的壹間房舍,用來辦公,還有壹個人專門伺候他。
  這個人很能幹,錢用壬需要的書籍,他很輕松就找到了。
  “不錯,回頭我給妳升官……對了,還沒問妳的全名,妳是哪裏人?”
  面對問題,此人沈默了片刻,低聲道:“小人就是這裏人,叫孔希學!”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