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壹臣

青史盡成灰

歷史軍事

在塵土飛揚的大路上,壹大壹小兩個孩子,緩慢前行。 他們的旁邊是空曠的原野,只有寥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百八十七章 張希孟的小發明

大明第壹臣 by 青史盡成灰

2022-12-9 22:32

  朱標抱著飯碗,大口吃肉,似乎是親手曬出來的鹽,不管什麽菜,都比應天的更入味,他吃得很美,肚子都鼓起來了。
  但他也沒有忘了聽大家夥聊天,怎麽從吃的就扯到封狼居胥去了?
  這也太遠了吧!
  更何況北平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哪裏還有精力去打仗啊!
  不行!
  絕對不行!
  朱標放下了碗,認真看了看張希孟,還有爭搶的幾位大將,其中就有堂兄朱文正,朱標覺得從他下手比較合適。
  “朱大都督,眼下出師遠征,合適嗎?”
  朱文正壹楞,稍微沈吟,就道:“殿下,打仗沒有什麽是絕對合適的,關鍵就是看看天時地利人和,知己知彼,有七成把握,就可以開戰。”
  朱標低垂著,又想了想,這才道:“我是覺得百姓太苦了,為什麽不能等恢復了元氣,再出兵不遲?”
  這時候李文忠竟然開口了,“殿下,出擊元軍,跟恢復元氣,算不得沖突,也可以相輔相成。”
  朱標怔住,“怎麽說?”
  此刻文武都湊在壹起,張希孟笑了,“既然殿下發問了,咱們就討論壹下……就讓李文忠,朱文正,還有藍玉,妳們三個主要分析,然後越國公,宋學士,伯溫先生,妳們幫忙拾遺補缺。”
  幾個人紛紛點頭,大家夥圍坐在壹起,也不似宮裏那般講究,有什麽問題可以隨時打斷。
  朱標還是第壹次參加這種討論,但他很快就被熱鬧的氣氛吸引了。
  首先是態勢分析,這點李文忠做得就很好。
  當下元軍還有遼東和山西兩個重兵集團。
  面對山西方向,徐達和常遇春已經分兵疾進,而在另壹邊,馮國用也已經殺到了狄道……有這三位在,足夠對王保保進行標本兼治了。
  可事情卻也不是這麽簡單,或者說就算元廷徹底完蛋了,後面還有許多麻煩在等著大明朝。
  元廷統禦天下壹百年,再往前追溯,金朝,遼朝……或者再幹脆點說,由於宋朝沒能壹統天下,長期南北朝對峙。
  有太多的漢人,被掠到了草原上。
  元朝就更厲害了,他們還從西域等地,弄來了許多色目人。
  原本像上都開平城這種規模的城市,草原根本不存在,而現在草原上卻足有好幾座。
  保守估計,在草原上,現在有幾百萬人。
  由於失去了元廷的錢糧供養,他們生存非常艱難,為了活命,必定會拼盡全力,南下搶掠。
  李文忠總結道:“我們只有大半年的時間準備……其壹,必須把烽火臺建起來,遇到了敵襲,能夠果斷出擊。其二,要把軍民百姓安排好,軍屯需要建立起來,民兵要練起來。至於這第三條,就是抓緊機會,主動出擊,盡量驅逐各部,清理元廷殘余勢力。把他們趕得越遠越好,另外壹些漢人,願意回歸,我們要想辦法安頓好,削弱北元的力量。”
  李文忠的這番分析,堪稱鞭辟入裏,讓人嘆服。
  主動出擊,同修烽火臺壹樣,都是保護自己。
  眼下的大明還沒有選擇打不打仗的權力,做得壹切,都只是為了生存而已。既然如此,就算要承受很大的代價,也不能不出兵。
  而朱文正接下來道:“雖說要打,但怎麽打,也是很講究的。幾萬,十幾萬,大軍出塞,浩浩蕩蕩,這根本不行!壹來人馬龐大,耗損太大,二來動作遲緩,還沒等趕上,敵人就遠遁千裏,逃之夭夭了。所以我們只能派遣幾千人的精兵,攜帶足夠的武器糧食,果斷出擊,抓住機會,痛打壹切敵人!”
  朱文正說到了這裏,就把目光放在了張希孟弄出來的調料上面,眼睛裏冒光……只有在軍前征戰多年的人,才會知道這點小東西的價值。
  蒙古騎兵橫掃世界的時候,他們吃苦耐勞,驍勇善戰,四處搶掠,就食敵人自不必說,另外他們會曬牛肉幹,這種牛肉幹,硬如木材,鹽分也足,很鹹很鹹,味道肯定談不上多好,但能果腹,而且不易腐爛。
  每逢打仗的時候,就把肉幹放進羊尿泡裏面保存,餓了就啃幾條,渴了就喝馬奶。所以他們才能四處征戰,橫行無忌,如疾風驟雨,無可阻擋。
  中原這邊,沒法像蒙古人這樣作戰,不過歷朝歷代,在軍糧的探索上面,耗費了更大的功夫。
  軍糧需要耐儲存,方便攜帶,還能飽腹。
  生鮮蔬菜就不要想了,軍中通常攜帶粟米,豆類,稻谷,作為主糧。
  再有就是鹽巴,好的有些醬,差的就只能用醋布這種要命的玩意。說多了都惡心,真不知道以前的將士是怎麽挨過來的。
  張希孟在軍中推行了很多改革,其中軍糧就是最重要的壹項。
  幹菜,梅菜,豬油,臘肉,豆子,果幹,甚至還包括壹點茶葉,嶺南產的紅糖……就是張希孟憑著壹己之力,把軍糧提高到了普通家庭吃飯的地步。
  等於是從十八層地獄,拉到了地面上。
  要不怎麽說將士們格外尊重張相公呢!
  真是好人啊!
  不過很顯然接下來要向草原發起攻擊,人煙稀少,民夫跟不上,幹菜,臘肉,豬油,甚至是米糧稻谷,都不合適了。
  張希孟聽說有壹種軍糧,是把米煮熟,然後曬幹,再煮再曬……反復十次,剩下來的東西弄碎,裝進口袋,就能作為軍糧了。
  十石稻谷,往往只剩下壹石軍糧。
  張希孟聽著都搖頭,經過這番折騰,就算還能吃,也不過只有壹點熱量罷了,什麽營養都談不上了。
  張希孟覺得要想方便攜帶,可以伴隨士兵,長途奔襲。最好的東西,還是類似鍋盔這種大餅,或者是炒面。
  大餅之中,可以混入壹些曬幹的紫菜海帶,提前碾碎了,然後用豬油制作油酥,壹起混入面裏。
  不用烙餅,而是用鐵爐烤制,可以保存時間更長。
  吃的時候,配上熬制的蠔油,塗在餅上。
  蠔油用瓷瓶保存,時間還是很長的。
  如果沒有蠔油,或者擔心變質,沒法攜帶。就用調制的味精粉……也就是貝類,螺類,海腸,這些東西,曬幹碾成的粉,這裏面還可以加入食鹽,海藻、海帶的碎屑。
  吃的時候,用點水溶解就行了,如果有鍋,放些幹凈的水,煮壹鍋湯,那就更好了,還能吃點熱乎的。
  幹凈的水?
  沒有怎麽辦?
  容易啊!
  張希孟鼓搗過濾鹽水的那套工具,稍微改造壹下就行,用礫石、粗砂、細沙,再加上些木炭,就能制造壹個過濾桶。
  針對不同程度的臟水,進行不同次數的過濾,差不多就能得到可以喝的清水!
  但張希孟把這壹套東西擺在大家夥面前的時候,所有人都沈默了。
  包括劉伯溫和宋濂,誰要是還敢說張相公不務正業,那腦子純粹是壞了,更有可能是良心壞了,也可能是二者兼有!
  原來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還真能成為戰場利器,克敵制勝,無往不利!
  藍玉最是興奮,他壹手抓著蠔油瓶,壹手抓著過濾桶,臉上樂開了花。
  “有了這個,封狼居胥就更有把握了!只怕當年霍去病也沒有咱們裝備齊全!”
  確實,有張希孟在,大明的後勤水平提升太大了。
  眼下這幾樣東西,更是能作為明軍直搗大漠的標配神器。
  “張相用心良苦,是我們膚淺,真是慚愧!”宋濂連連躬身。
  “別給我臉上貼金,說實話,我也用不著。”張希孟笑容真誠,沒錯,他真不需要這麽刷聲望了。
  “我弄這些東西,確實是為了曬鹽,也是為了菜肴更加美味,主要還是落在百姓日用上面。至於對軍務的幫助,那是次要的。如果非要說點什麽,這就叫軍民壹體,觸類旁通!”
  張希孟再壹次語重心長道:“這也是我非常看重技術創新進步的原因。咱們不說別的,賈參政那邊,用來治理水患的龍骨水車,弄到咱們這邊,能不能用來提起海水?”
  劉伯溫眉頭挑起,感嘆點頭,“確實,那個水車能省很多人力。”
  張希孟又道:“如果這些東西有用,能幫著咱們克敵制勝,建立功勛,封狼居胥!是不是文人又多了詩詞文章?又能記錄歷史。所以說軍民能放在壹起,文武也能密切合作。過去很長時間,文官都太執著於壓制防範武人,是時候換個思路了。”
  張希孟語重心長道,這話更是給朱標說的,這位太子殿下若有所思,來北平時間不長,可所見所聞,處理事情的方式,都讓他耳目壹新。
  壹點海蠣粉,就讓菜肴變得鮮美無比,這點神奇的東西,還能幫助大軍遠征,解決士兵吃飯的大事!
  妳說神奇不神奇!
  朱標覺得每天都有新鮮的東西可以寫,文思如泉湧了。
  朱文正、李文忠,藍玉,他們全都在籌劃著,建立堪比霍驃騎的功勛,哪個男兒能受得了這種誘惑?
  他們很快也都遇到了和霍驃騎壹樣的問題。
  茫茫草原,壹望無際的大漠……要怎麽尋找道路,如何準確掏到對方的老巢……霍去病真正厲害的不是戰場多麽所向無敵,雖然他也很能打!
  霍去病最強的是每次出戰,都能準確找到敵人老巢,壹打壹個準,釣魚佬永不空軍。
  與他相反,就是李廣次次迷路,永遠都趕不上關鍵的大戰。
  他壓根就不是難封不難封的問題,是他的功勞根本不夠封侯!
  該怎麽辦吧?
  咱們也需要向導啊!
  去哪兒找?
  李文忠去找胡商,朱文正去找了關鐸的紅巾軍舊部,至於藍玉,他最直接,來到了功德營。
  “我想叫十個向導,妳去問問吧!”
  也先帖木兒答應,去了不多時,等他再回來,壹口氣帶來了壹百多人……大家夥的積極性超出了藍玉的估計。
  他往人群中掃了壹眼,突然目光頓住了,下巴都要掉了。
  鐵鍋!
  妳怎麽在這裏面?
  妳是大元皇帝啊!
  我們是去滅亡大元殘部,是去追殺妳的子民部下,妳知道不?
  “那個藍將軍,壹直到和林,我都熟悉,保證比他們強多了,妳就帶我去吧!我也想出去透透風!”鐵鍋近乎哀求道。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