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狀元

天子

歷史軍事

桃花村。   正是春季,靡靡細雨糾纏不休。   村如其名,村前村後各家院落以及周邊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與偏見

寒門狀元 by 天子

2019-5-18 20:28

  謝遷要去見的是何鑒。
  何鑒作為部堂之首,謝遷遇到什麽事情通常都會去找何鑒商議,因為何鑒擁有話語權。
  不過等他到了吏部才知道,原來當天何鑒沒到衙門來點卯。
  同為朝官,何鑒的應酬很多,吏部的事情到年底前已基本處理完,這會兒何鑒也在府上接待那些前來送禮的人。
  等謝遷乘坐轎子馬不停蹄趕到何府門前,發現這裏門庭若市,不由暗自皺眉因為來何鑒這裏送禮的官員,有很多都沒去過他府上,甚至有些比拜訪他的官員的官階更高。
  謝遷心道:“年前吏部考核未完成,給了吏部納賄的機會,如果是換做劉瑾當權時,指不定要收受多少禮物。”
  等謝遷靠前後,很多人都不認識,以為也是前來送禮的,直到門客過來迎接,壹些官員才知道這是位大人物。
  謝遷往內走的時候,留意那些來送禮之人帶著的禮物,等他看過後才發現情況不對勁,這些人送的禮物多且貴重,那些綾羅綢緞壹筐又壹筐完全不避諱,更有甚者直接擡著錢箱前來。
  “這算怎麽個說法?難道何世光想趁機斂財?”
  謝遷心裏很惱火,想知道何鑒為何要收受貴重禮物。
  吏部考核壹向都是朝中眾所矚目的事情,但因為朱厚照在當政之後基本不管朝事,使得吏部尚的位置被突顯出來,以至於在收受賄賂的途徑上,何鑒比謝遷機會還要大。
  到了何鑒房,何鑒不在,此時主人正在大廳那邊見客。
  謝遷心裏帶著惱火,等了大約壹炷香工夫,何鑒姍姍來遲,客氣行禮:“於喬,未料妳會前來妳我多年老友,何至於如此客氣?”
  謝遷皺眉:“妳當我是來給妳送禮的?”
  這問題把何鑒問得很尷尬,怔了壹會兒才道:“於喬,妳不會有什麽朝事而來吧?”
  “先不跟妳說這個,外面怎麽事?”
  謝遷指了指房外如若集市的場面,“我進來的時候,看那些個訪客送來的禮物都不輕,妳應該知道規矩是什麽吧?妳不會想借著吏部考核,還有妳位高權重,做出貪贓枉法的事情來?”
  何鑒搖頭苦笑:“在於喬妳心目中,我便是如此不堪之人?”
  謝遷道:“妳何世光昔日自然不至如此,但誰知道如今壹朝掌權後會是如何模樣。”
  何鑒為之氣結:“真該讓妳去我的庫房看看,老朽已是壹把老骨頭沒多少時日之人,在朝當壹天和尚撞壹天鐘,妳以為我要趁著臨告老還鄉前貪贓枉法壹把?”
  “哼哼這不年中還是劉賊當權,來京師考核的官員基本都帶著重禮而至,到京師後才知原來劉賊已下臺,就連以前吏部官員也都悉數更叠,他們為了自己的考核能順利通過,自然要送禮物來”
  “我讓下人詳細查驗送來的禮物,但凡重禮,壹律退!”
  聽何鑒這麽壹說,謝遷自然就理解了。
  因為今年劉瑾下臺太過突然,朝廷規矩發生變化很難為外官知曉,很多地方官員聽說吏部考核非送重禮不能通過,只好變賣家產趕赴京城,結果抵京後遇到大雪封城以及吏部考核拖延,想當然地認為是因為他們沒有送禮,所以吏部才給他們出難題。
  趁著過年這麽好的光景,來給吏部天官家裏送禮的人當然就多了,而且分外貴重。
  謝遷黑著臉道:“妳敢相信下面的人沒有貪贓枉法?還有,就算妳自恃清廉,莫要忘了朝中那麽多雙眼睛盯著妳,若今日的事情傳出去,禦史言官會不彈劾妳?”
  何鑒苦笑:“不然若何?把人拒之門外?於喬妳自己府上也有人送禮,好像妳也不會如此不近人情吧?”
  這下謝遷不知該說什麽好了。
  本來他就知道何鑒沒有貪贓枉法的劣跡,二人認識很久,不認為老友會如此人品敗壞,這時代的儒者很在意面子,雖然大明贓官不少,但收受賄賂私相授受畢竟是讓讀人顏面蒙羞之事,而大明又是對貪官汙吏刑罰最重的朝代,自然不會相信何鑒會以身試法。
  何鑒道:“於喬妳除夕之日也不得消停,莫不是又發生了什麽讓妳頭疼的事情?是否跟之厚有關?”
  被何鑒壹語點破心中所想,謝遷面子有些掛不住,不過還是點頭:“剛得到消息,之厚這小子壹大清早兵部衙門,沒過多久便找到王德華壹起去豹房面聖。”
  “呵呵!”
  何鑒苦笑壹下,道,“之厚可真有本事,想何時面聖都行朝中誰有他這般待遇?”
  何鑒的話刺激到了謝遷,他黑著臉道:“怎麽,妳羨慕他?說到底他只是兵部尚,級別遠在妳這個吏部天官之下,連妳我如此身份都沒法做到隨時面聖,可見當今陛下登基後做了多少荒唐事。”
  何鑒臉色壹變,拱手道:“於喬,小心隔墻有耳,有些話妳還是應有所避諱才好,在下府上可是魚龍混雜。”
  謝遷板著臉:“那妳說該如何是好!之前不是讓妳去勸阻他?為何會出現今日這般狀況?若陛下禦批下來,讓戶部調撥糧食,那這個年怎麽過?”
  何鑒想了下,沒有任何解決之法,於是搖搖頭:“於喬,有事坐下來慢慢商議,何必如此急切,讓人摸不著頭腦?”
  謝遷氣鼓鼓坐下來,何鑒勸道:“之厚辦事,不是完全沒道理,德華去他府上拜會過,求到他名下了,西北也的確出現糧荒,以他的責任心,能放任不管?”
  “妳又不是不知德華入京師為的是什麽,妳不贊同調撥糧食,不就是怕這批糧食挪用做軍糧支撐來年作戰麽?但妳能眼睜睜看著邊軍將士和地方百姓餓死嗎?”
  謝遷黑著臉緘口不言,何鑒看得出來,他這是在賭氣,於是又道:“之厚之前已對妳再三忍讓,雖然這孩子年歲不大,但朝中沒人懷疑他的能力,妳就不可以讓著他壹點?若論這些年朝中湧現出的人才,沈之厚怎麽說也名列前茅,妳說除了沈之厚外,誰有資格談平定草原?”
  謝遷惱火道:“妳跟我說這些作何?我是來跟妳商議對策的,妳想讓我就這麽接受?”
  何鑒笑了笑,道:“看看妳,這才說上幾句,又急了妳既然覺得之厚面聖不妥,那妳就去豹房阻攔,到老朽這裏來作何?老朽可沒資格面聖,到了地方也會被拒之門外,這點妳於喬又不是不知,老朽最大的作用也就是規勸妳了。”
  謝遷聞言更是上火,站起身連句話都沒落下便要走,何鑒趕緊阻攔:“於喬妳這是作何?”
  “妳不想幫忙就算了,還老數落我的不是,憑何要留在這裏聽妳瞎嘮叨?”謝遷怒道。
  何鑒道:“那妳也不能說走就走啊這會兒之厚怕是已進了豹房,德華對於糧食物資看得很重,二人對於來年戰事應該達成了某種共識,否則之厚也不會如此盡心竭力幫德華的忙。”
  “哼!”
  謝遷聞言輕哼壹聲。
  何鑒搖頭:“這也意味著,之厚和德華對於來年戰事,應該站到了同壹條戰線上了,妳想陛下賜見,他二人都主張要來年打壹仗,壹個是兵部尚,另外壹個是三邊總制,二人在朝中的地位可都不低!”
  謝遷壹楞,隨即打了個冷顫,問道:“那意思是說,無論我如何努力,都阻止不了?”
  何鑒嘆道:“妳莫要總質疑老朽站在哪邊,老朽是幫理不幫親,在來年西北用兵的問題上,妳跟之厚間有多少溝通?”
  壹句話就讓謝遷無言以對。
  自從劉瑾倒臺後,朝中少了敵手,作為文官魁首的謝遷就不再把旁人的意見當事,至於劉瑾當權時作為權宜之計定下的兩年平草原國策在他這裏失效,所以之後但凡跟沈溪提到這件事,都會以壹種蠻橫的態度喝令沈溪必須停止。
  沈溪跟他講道理完全行不通,其余溝通方式也被謝遷堵上,造成的結果就是謝遷和沈溪無論是對待來年戰事還是在朝中事務,近乎陌路人,雙方沒有任何溝通。
  何鑒自然清楚謝遷的倔強,再次勸告:“於喬,可不是我說妳,之厚這孩子用兵是個鬼才,之前我聽說,他雖然人不在西北,但他留在宣府的諸多工坊還在日以繼夜開工鑄造兵器,就連京師工部所屬許多熔爐到現在也沒停工,妳可有去看過?”
  謝遷惱火地道:“我去看這些作何?”
  “那就是妳的不是了。”
  何鑒直接批評,“之厚打仗,不是靠壹股蠻勁,當年京師之戰,他調兵遣將的能力有目共睹,區區數千之兵便解京師之困,何其快哉?這麽多年過去,他的性格應該又有沈澱,更有機會打出壹場酣暢淋漓的大捷來。”
  “若是妳跟他保持足夠的溝通,讓他把來年這場仗以適可而止的方式結束,既能對陛下交差,又能對大明軍民交待,還不會勞民傷財,誤國誤民,豈非皆大歡喜?”
  謝遷聽了何鑒的話,心裏依然帶有極大的抵觸。
  他不想坐下來跟沈溪坐下來商量,在他看來出兵塞北非常不靠譜,根本不能接受,沒有任何轉圜余地。
  所以他寧可讓三邊和宣大之地軍民餓肚子,也不讓沈溪拿大明安危冒險,在謝遷看來,就是舍小保大。
  謝遷見與何鑒談不到壹起,拂袖而去,但在出了何府門後,心裏多少有些糾結。
  “這何世光,分明站在沈之厚那小子壹邊,還有臉跟我說不站邊?看來以後有什麽事不能跟他商議了可不跟他商議的話,去跟誰說?”
  謝遷馬上想到在這件事上,跟自己保持相同立場的楊壹清。
  “應寧從西北來,體會到邊事艱辛,這次我提出免戰的指示後,他全都按照我吩咐行事,看來以後我可以多提拔他,以他的年歲也能擔當大任了我遲早會退下來,以後朝中必須有人制衡沈之厚,指望何世光這樣昏聵的老家夥不行,就應多栽培栽培應寧。”
  謝遷帶著期許,往戶部衙門而去。
  到了戶部,楊壹清果然在,畢竟沈溪才剛讓陸完過來跟戶部打招呼,楊壹清感覺這件事可能會引發朝廷紛爭,趕緊衙處置。
  得知謝遷到來後,楊壹清趕緊請謝遷到戶部西院的花廳,賓主分別坐下,謝遷往周圍看了下,連個屬官都沒有。
  謝遷道:“應寧,為何老夫進來這壹路上,基本沒見到人?難道說今日過年,戶部這邊已提前開始休沐?”
  楊壹清道:“謝中堂,在下京後執領戶部,以昔日治軍時壹些舉措要求下屬,各司其責,因而看不到閑人在院中走動。”
  “哦。”
  謝遷聽到楊壹清的話,心裏有些排斥。
  楊壹清用軍事化管理來打理他治下的衙門,本身沒問題,但謝遷聽了卻很不爽,主要是這個時代文貴武賤,謝遷對於武夫本素來就不怎麽看得起,至於什麽軍事化管理,在他看來就是瞎胡鬧。
  當朝中出了個沈溪後,謝遷對於領軍的大臣就有排斥,覺得這些人失去了文臣的本分,近墨者黑,沾染了武夫執拗和傲慢的脾性,目中無人。
  謝遷皺眉:“有些事未必需要那麽苛刻,到底戶部衙門不是軍旅,京師內官員基本都是科舉出身,哪裏能適應軍中那壹套?哦對了,妳之前派人跟老夫說,兵部那邊派人來跟妳打招呼,是陸侍郎親自來知會的嗎?”
  “正是。”
  楊壹清道,“陸侍郎在戶部衙門並未久留,將沈尚親筆所公函奉上後便離去謝中堂請過目。”
  楊壹清知道謝遷為何而來,沒有絲毫避諱,直接把沈溪所寫函從抽屜裏拿出,恭敬地交給謝遷。
  謝遷拿在手上,展開來仔細閱讀,越看眉頭越緊皺,最後放下函道:“按照沈之厚的意思,戶部不肯調撥錢糧到西北,他就要硬來?”
  楊壹清被謝遷的話嚇了壹大跳,壹來是謝遷聲音很大,帶著氣憤難平,這跟平時他給人沈著冷靜老謀深算的印象大相徑庭,再者謝遷所問的話明顯帶有極大的偏見,好像不願意跟人講道理。
  因此,這個問題讓楊壹清壹時不好答。
  楊壹清道:“沈尚似乎並無此意,只是說明西北地方困窘,近日見過自三邊歸來的王軍門,詳細聊過後深感問題嚴重。沈尚說年後軍中的確缺糧,如果朝廷不作為,很可能發生饑荒或者餓死人的狀況,影響社稷穩定。”
  謝遷因為對壹些事天生帶著偏見,所以不會站在壹種公正公正的立場看待問題,覺得楊壹清也在幫沈溪說話,當即沒好氣地道:
  “應寧,妳入朝為官有些年生了,遇到事情不該如此武斷才對西北的境況妳又不是親眼所見,根本不知具體情況如何,難道旁人怎麽說,妳就怎麽認為?被人欺瞞當如何?”
  楊壹清沒想到謝遷會如此說,心中苦笑不已,“我跟王德華怎麽說也是多年老友,再者西北軍糧調運京師這是劉瑾下的命令,天下人皆知,西北糧庫已空,冬荒時吃什麽?不管是從道義,還是從情理,哪裏有值得懷疑之處?”
  楊壹清打量謝遷,以他的政治頭腦,自然明白,謝遷現在不是就事論事,而是有意針對沈溪及其推行的政策。
  他無法直接抨擊當朝首輔,更不能拿出壹種不屑的態度,只得好聲好氣勸道:“若是謝閣老覺得不合適,就算陛下做出決定,您還是可以提出申訴,在下願意幫謝閣老上疏從兵部得到的反饋看,沈尚已經去面聖,連王軍門也壹起去了,謝閣老您看”
  謝遷發現自己無能為力。
  如今事事皆不順心,沒有人完全順著他的意思行事。
  謝遷板著臉道:“也罷,老夫這年也不打算好好過了,不能放任沈之厚折騰本來可以平安無事的,現在卻非要搞出這麽多事情,簡直不可理喻應寧,妳可要跟老夫壹起去豹房面聖?”
  “謝閣老,這怕是不那麽合適吧?”
  楊壹清可不想趟這趟渾水,道,“陛下未傳召,我等貿然前去面聖的話,這可是犯忌諱的事情。”
  謝遷搖頭道:“總歸要有決心和勇氣才行就算陛下不賜見,讓陛下知道我等心意也是好的,莫要任由沈之厚進讒言,說老夫故意阻撓阻撓朝廷調撥糧食,刻薄西北將士我們要讓陛下明白,實在是如今朝廷也有困難,難道地方上就不能相忍為國,自行解決?”
  楊壹清聽到謝遷的“歪理邪說”後壹頭霧水,不明白這位首輔大人為何對西北邊事有如此大的偏見?
  謝遷好像處處都在為朝廷考慮,其實卻是剛愎自用,好像旁人做的事情都是錯的,容不得商議,哪怕年後西北餓死人,也不能動用京師因儲存不當已經生蠹蟲的陳糧。
  但沒轍,楊壹清知道謝遷在自己政治生涯中的重要性,現在他需要得到這位首輔的庇護,所以也只能任由謝遷差遣,壹起去豹房面聖。
  天才本站地址:手機版閱讀網址:
  榆溪河北岸的戰事結束後的第二天,謝遷休息夠了,再次見王瓊,詳細問詢沈溪所部戰後的情況,卻被告知沈溪那邊又斷了消息。
  “什麽?他還沒回兵榆林衛城?大戰既已結束,因何還要盤桓在草原上?他能追得上韃靼人的騎兵?”
  謝遷很生氣,在他看來,戰事結束就該撤兵,窮寇莫追,他甚至想好好詢問壹下這壹戰中沈溪到底做了什麽,不過在得知沈溪領兵追擊,完全沒有帶兵回榆林衛城的打算,便難以壓抑心中的怒火。
  王瓊道:“從昨日到今天,卑職派出騎兵接應沈尚書所部,又得到戰俘有三千余人,且收獲的韃靼頭顱也有千余,如今了解到的情況,韃靼中軍可能連萬數都未到,所以沈尚書才會如此著急追擊,務求除惡務盡……韃靼人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防禦,很可能達延汗部已分崩離析!”
  謝遷嘆了口氣道:“不想竟被之厚領兵打出如此眾寡懸殊的勝仗來,難怪他不知收斂……可是韃靼兵不過萬,難道就沒有戰鬥力了?若韃靼反擊,之厚反勝為敗,那他苦心積慮贏得的勝仗不就白費了?”
  雖然謝遷對沈溪有所不滿,但顯然自己也知道,光在這裏發牢騷壹點兒用都沒有,就算派人去告知沈溪,讓其班師,也無濟於事……沈溪求援的時候沒有派兵救援,又憑何希望沈溪能按照他的指示回兵?
  “陛下那邊,可有指示到來?”謝遷又問了壹句。
  王瓊微微搖頭:“未曾有。戰報已向張家口堡發出,從之前得到的情報看,延綏副總兵林恒統領的騎兵已距離榆林衛城不到三百裏,即便如此他的人馬也來不及跟上沈尚書所部追擊的步伐。”
  謝遷道:“不能再給沈之厚調撥兵馬,要是他手裏再增加個兩三萬騎兵,還不知他會整出什麽幺蛾子來……跟朝廷上奏功勞的事情,由德華妳來做,他既然想壹追到底,那出了事情,也要他自己來承擔責任……德華,妳只管做好眼前延綏防備工作便是。”
  王瓊壹邊點頭應允,壹邊在想:“難道我現在有別的選擇?我倒是想出兵跟隨沈之厚的腳步,這功勞可說是白得的,可條件也不允許啊……”
  “現在守在榆林衛城,意味著與天大的功勞擦肩而過,還要給人收拾殘局,純屬出力不討好,還要被您老吆五喝六。不過好在有壹點,那便是您老對我的印象還不錯,以後對我的仕途應該有所助益吧!”
  王瓊不由看了謝遷壹眼,他在這壹戰中沒賺到軍功,甚至還差點兒因為見死不救當了罪人……要是沈溪兵敗身死,以皇帝對他的仇恨,他將無法再在朝中立足。
  現在他等於是在為沈溪善後,不過他也算是得到豐厚的回報,就是以謝遷為首的正統文官勢力的支持。
  ……
  ……
  當林恒領兵回到榆林衛城時,沈溪追擊韃靼人、離開榆溪河已近四天時間。
  林恒緊趕慢趕,還是沒趕上榆溪河壹戰,心中非常失望,尤其是在得知沈溪領兵取得壹場輝煌大捷的情況下,對他來說就更難受了。
  林恒非常在意軍功,由沈溪提拔到現在的位置後,他希望能憑靠軍功再進壹步,但奈何皇命征召,加之上官調遣,讓他失去再立功勛的機會。
  林恒回來後,立即受到王瓊接見。
  王瓊是在總督府正堂會見的林恒,他詳細把林恒馳援張家口堡的情況問了個明明白白,最後感慨地說道:“此番調兵失誤,也是因為草原上情報傳遞不暢,再因朝中有宵小蒙蔽聖聽所致……不過以宣府傳回的情況看,百官正在串聯參劾權宦,這兩天應該就會有好消息傳來。”
  林恒緊張地問道:“沈大人已出兵多日,是否需要延綏派兵馳援?”
  林恒來的時候,最關心的事情便是自己是否有機會趕上末班車,追隨沈溪的腳步領兵深入草原。
  雖然沈溪在榆溪河取得的勝利已經可以說曠古爍今,但若是可以在之後再來個封狼居胥的壯舉,那即便在後面的戰事中取得的戰果不盡如人意,依然足以超越榆溪河壹戰的功勛。
  在林恒看來,在那些史官眼裏,對於具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層面的勝利更加在意,至於壹戰下來殺敵多少,只是數字的堆砌罷了,不足為提。
  王瓊道:“沈尚書出兵已有多日,且他並未從延綏鎮征調人馬,即便妳跟過去,也來不及了,還不如留在城內駐防,謹防韃靼殘部襲擾邊陲!”
  這種鬼話連王瓊自己都不信,便在於他知道韃靼人已是強弩之末,就算是最強大的達延汗部都歇火了,這種時候又怎麽可能會有韃靼人不知死活跑來襲擊邊陲?
  那跟自掘墳墓何異?
  林恒的臉上滿是失望之色,為自己不能建功立業懊惱不已,王瓊見狀安慰道:“近來朝廷論功行賞的禦旨就該下達,妳安心休整,戰後本官會記得給妳上表奏功……這次戰事中,妳來來回回奔襲數千裏,勞苦功高!”
  林恒聽出王瓊話裏未盡之意。
  妳沒什麽功勞,最多也就占著壹點苦勞,回頭給妳表功,至於能得到多少戰功全看皇帝或者兵部那些大佬的心情。
  林恒到底只是壹名普通將領,在王瓊這樣的封疆大吏面前他不敢爭什麽,拱手道:“謝閣老還在這裏吧?卑職可否求見?”
  “妳去見謝閣老作何?”
  王瓊皺眉道,“謝閣老這幾日身體不適,亟需休養,妳就不要去打擾了……伯之,妳在領兵上很有天分,但妳也要安下心來,好好揣摩下學問,不然的話妳會把自己的前途給耽擱了!”
  或許是王瓊感覺到林恒有鉆營關系的傾向,以他對林恒的欣賞,不由拿出長輩的口吻加以斥責。
  林恒自然心有不甘,但跟之前壹樣,官大壹級壓死人,何況王瓊大他還不是壹級而是很多級,只能忍住心中那口氣,恭敬行禮然後告退。
  ……
  ……
  送走林恒後,王瓊沒多想關於林恒求見謝遷的事情。
  對於王瓊來說,他自己才有資格跟謝遷對接,至於三邊軍中將領要見謝遷,除了去謝遷跟前獻殷勤表現自己的能力,做壹些與身份不相符的事情,就再也沒有其他事情可做了。
  隨即王瓊接見另外壹名副總兵侯勛。
  此時王瓊反倒覺得,侯勛這種沒多少想法,遵命行事,在軍中兢兢業業的將領,更應該得到提拔。
  說到底,王瓊雖然欣賞林恒的才能,但對於這個年輕人平時表現出來的書生意氣文質彬彬並不是很滿意,王瓊仍舊覺得將領只需要聽從命令即可,像林恒這樣善於主動思考和自行做主的人並不歡迎。
  “……大人,還是沒有沈大人的消息,不過以卑職估量,沈大人所部深入草原應該超過五百裏了!”
  “五百裏?這才幾天時間?且沈尚書統領的可是步兵,有可能這麽快嗎!”王瓊顯得難以置信。
  侯勛道:“前線斥候已深入草原四百裏,但還是沒有傳回沈大人所部的具體消息……因為沈大人從韃靼營地內繳獲大批戰馬,如今基本做到壹人兩馬甚至三馬,輜重也有專門的牲口拉拽,以至於進兵速度非常快,接下來很可能會渡過黃河!”
  王瓊皺眉:“沈尚書有必要如此拼命嗎?此前他已連續辛苦近兩個月,這壹戰好容易以勝利告終,有何道理不來榆林衛城休整,非要繼續不眠不休折騰自己和麾下部隊?”
  王瓊對沈溪的意圖不是很了解,壹如之前他根本不了解沈溪是如何做出孤軍深入草原又敢在榆溪河北岸跟韃靼人決壹死戰是同壹個道理。
  當然,連王瓊這個素來以睿智著稱的大人物都不明白的事情,侯勛自然更不能作答了。
  半晌後,王瓊道:“伯之回來了,但現在後續大隊人馬尚未歸來,總兵官之位照舊空缺,妳二人中還是以妳為主,主持軍務,不過真遇到事情妳記得多跟伯之商量壹下!”
  在林恒領兵馳援張家口堡前,延綏鎮兩個副總兵中,林恒的地位要高於侯勛,不在於二人資歷如何,而是林恒統領的是騎兵,屬於戰功赫赫的年輕壹輩翹楚,且是沈溪這個兵部尚書、前三邊總督提拔和賞識,前途不可限量。
  不過此時,王瓊寧可讓沒有主見的侯勛繼續行總兵官事,而讓有獨立思維的林恒處於有職無權的狀態。
  侯勛顯得很為難:“大人,這……這樣不太好吧?論能力,卑職跟林副總兵相比,還是頗有不如的!”
  侯勛說這話還算客氣,因為他以前跟林恒相處時,發現不如林恒之處不是壹點半點,他也理解為何朝廷總提拔林恒,而對他這樣資歷更為深厚的武將熟視無睹,便在於他屬於那種有勇無謀只會聽命辦事的存在,而林恒卻驍勇善戰,能夠獨領壹軍。
  王瓊板起臉來,冷聲道:“妳這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難道妳覺得自己技不如人?”
  侯勛低下頭,好似是在認錯,但其實是變相承認。
  王瓊長籲口氣,竭力壓制對侯勛的不滿,出言安慰:“吳總兵回來前,誰領銜管理延綏鎮,輪不到妳們自己選,既然之前由妳暫代總兵官職務,難道要臨時換帥不成?伯之風塵仆仆,連續趕路數千裏,讓他好好休息幾日,緩過氣來再說吧!”
  ……
  ……
  捷報傳到京師前,京城內仍舊壹副太平景象。
  即便有人知道沈溪被困榆溪河北岸的消息,也只是在小範圍內傳播,沒人大肆宣揚,因為沈溪之前的光芒太過耀眼,三元及第不說,又是當今帝師,自領軍以來還戰無不勝,在民間擁有文曲星和武曲星轉世的傳言,朝廷對此其實並不那麽支持,沒有人願意沈溪這樣的另類留在朝中。
  不過這並不影響朝官參劾張苑。
  甚至連張鶴齡和張延齡兩兄弟也在參劾張苑的奏疏上聯名,五軍都督府這邊的發起者是張懋,而張懋在京城跟內閣兩位閣臣以及各部尚書、侍郎商議並做出決定,甚至還因此跟朝中壹些大臣私下會過面。
  張氏兄弟得知參劾張苑的奏疏送到張家口堡後,都抱著壹種幸災樂禍的心態,倒不是說他們在張苑外有更好的人選幫忙做事,只是因為張苑在登上司禮監掌印之位後便失去控制,不再事事聽命而為,讓兄弟二人很不滿。
  “這次看那閹人死不死!”
  張延齡非常解氣,好像這件事已經有了定論。
  張鶴齡壹擡手:“現在還不能說壹定可以把張苑拉下馬來,陛下對身邊人有很高的容忍度,這點妳應該很清楚。”
  兄長的話讓張延齡不由沈思起來,細細壹琢磨還真是這麽回事。
  朱厚照對親信非常寵溺,不但體現在對近侍太監,還體現在對他兄弟二人上,就算之前兩人做出很多於朝廷典制不容的事情,但現在依然逍遙快活。
  至於之前的懲罰,不過是不痛不癢,至少現在他二人已官復原職,權勢甚至比之以往有過之而無不及。
  張延齡問道:“大哥,妳說接下來誰執掌司禮監,對妳我兄弟最有利?高鳳?還是旁人?找個年輕點兒的,或許容易駕馭。”
  “都壹樣。”張鶴齡板著臉道,“我們的目的,不是掌控司禮監,那不是妳我應該想的事情,不管是誰,多多少少都會給我們兄弟壹點薄面……我們不要去理會朝中大小事務,那跟我們沒多大關系。”
  張延齡皺眉:“大哥的話著實讓人費解,咱以前不就吃了不能控制朝局的虧?既然能當權臣,為何不努力壹把?作何把權力拱手讓人?”
  張鶴齡怒道:“記得妳的身份!妳不過只是外戚而已,說句難聽的,朝廷上下都在盯著我們,否則之前也不會芝麻大點兒的事情便鬧得滿城皆知……妳以為我們兄弟現在的名聲很好嗎?若是我們再幹涉朝政,怕是連現在的權力都保不住,此番能壹次解決沈之厚和張苑兩大勢力,對我們來說已屬萬幸!”
  聽了兄長的話,張延齡雖然沒反駁,但顯然內心不願接受。
  張鶴齡又道:“回去好好反省壹下,無論誰當司禮監掌印,又或者誰進了司禮監,都輪不到妳插手,別忘了自己的身份!”
  “哦,那大哥好好休息吧!”張延齡嘴上應了,心裏卻很不舒服,氣呼呼起身離開。
  ……
  ……
  張延齡回到建昌侯府後,越想越不甘心,面對朝廷核心權力層洗牌,自己卻插不上手,太讓人糾結了。
  “沈之厚這次玩火自焚,死了最好,張苑不識好歹,倒臺也是活該,但若是不安排壹個受我控制的司禮監掌印,接下來很可能是姓謝的老匹夫等人掌權,我跟大哥還是沒好日子過。”
  張延齡短時間內便有了全盤計劃。
  作為國舅,張延齡可以自由進出皇宮,以前在弘治朝兄弟二人便在宮內廣泛培植勢力,張苑因此脫穎而出。如此壹來,更多的太監前來巴結,想通過他的關系得到晉升的途徑,畢竟他背後有張太後這個大靠山,那些太監希望以此得到權勢。
  張延齡在之前巴結他的人中挑選了壹下……既要有地位,且得到朱厚照信任,還要在有可能接替張苑司禮監掌印人選的名單中,如此篩來選去,好像只有高鳳和李興二人合適。
  “範亨和徐智那些先皇時的老家夥,現在都已失勢,不能指望,至於那些年輕的就更不用說了。唯有壹個戴義歷經三朝還能長盛不衰,也是不容易,至於徐榮……嘖嘖,壹個個除了會內鬥好像沒什麽本事……若是讓高鳳來出任司禮監掌印倒是不錯,他畢竟是姐姐的人,怎麽都得給我們兄弟面子,不過我那大外甥也壹定清楚這點,怕是對高鳳不會太過信任,而李興嘛……”
  張延齡不是傻子,他在分析如今朱厚照身邊得勢的太監有哪些後,便覺得李興最有可能被朱厚照提拔重用。
  倒不是說李興無可替代,只是因為這家夥會來事,之前跟張苑、小擰子、張永等得勢太監都聯系緊密,左右逢源,人脈廣泛……當然這也跟李興參與皇陵興建,手頭擁有大量宮外的資源,關鍵時候能送出銀子有關。
  因為李興給張延齡送過厚禮,甚至還親自登門拜訪過,使得張延齡對此人的印象頗佳,對張延齡來說判斷壹個人是否值得拉攏的標準很簡單,那就是誰肯給他送銀子,且數目越大越好。
  “就他了!”
  張延齡心裏做出了定奪,“不過怎麽才能把此人推上去?靠給陛下身邊的人送禮?花妃那女人沒跟著壹起去宣府,最好能賄賂麗妃,這女人不簡單啊,不聲不響就在陛下身邊紮下根來,陛下連禦駕親征都帶她在身邊,簡直是異數……可惜了,這麽厲害的女人居然不是出自我府上。”
  “還有錢寧那狗東西,雖然平時看起來不怎樣,但關鍵時候或許就會壞事,得提前跟他打聲招呼……他難道還敢對我不敬不成?還有小擰子那小家夥,居然不聲不響成長到這般地步,陛下身邊太監中,就他最得寵吧?他本來就在司禮監中,怕是這次有機會更進壹步……不過不能讓他得勢,這小家夥鬼心眼兒多得很!”
  論對朱厚照身邊這群太監的了解,朝中可說無出張氏兄弟其右者。問題就在於兄弟二人是皇室中人,進出皇宮慣了,平時見到太監的機會很多,跟這些人接觸久了,自然就知道這些人的德性如何。
  “還是要跟姐姐打聲招呼,但不能讓姐姐直接把話挑明,而是給那些老太監施壓,讓他們保舉李興。還有就是我得跟李興打聲招呼,讓他知道是我在背後幫他運作,不然他可不知道該承誰的恩情!”
  ……
  ……
  為了能掌握核心權力,張延齡煞費苦心,但他籌謀的這壹切都建立在沈溪榆溪河兵敗身亡的基礎上,最大的問題在於他無法防備沈溪回來後對他的打壓,還有就是他對朱厚照身邊勢力消長不太清楚。
  若沈溪得勝,就有個張延齡不得不面對的問題,那便是張永和馬永成兩位監軍太監的地位。
  以前張永和馬永成在皇宮中的地位就很高,且身上背負的軍功也多,在宮裏屬於首屈壹指的大太監,跟之前已賦閑的谷大用等人資歷差不多,若這次張永和馬永成跟著沈溪打了勝仗,朱厚照在安排司禮監掌印人選時,不得不將二人列入候選名單中,顯然他們比李興有更有優勢。
  就在張延齡做好壹切準備,甚至讓人把信帶到宮裏,準備利用壹下張太後的影響力時,壹個“噩耗”於此時傳到京城。
  沈溪在延綏鎮北部的榆溪河邊取得壹場殲敵五萬的大捷!
  張延齡從手下口中得知這消息時,差點兒壹屁股坐到地上,隨後怒視前來傳話的黃玉:“妳再說壹遍,姓沈那小子怎麽了?沒死還立下大功?”
  黃玉哭喪著臉道:“是啊,侯爺,此乃從兵部傳回的消息,小的在兵部有些人脈,獲悉最新戰報內容後第壹時間來通知您!”
  張延齡破口大罵:“狗屁!這種事應該先傳到五軍都督府才是,為何本侯會不知道?”
  張延齡還在發火,腦子裏突然記起壹件事,這段時間他為了賺錢還有吃喝玩樂的事情,已經多日未去五軍都督府應卯,問題便在於當前根本就沒什麽緊急軍情,韃靼人已確定在延綏鎮以北的地方,那裏距離京城幾千裏,有內外兩道長城阻隔,再者他兄長張鶴齡和張懋等人在五軍都督府坐鎮,無需他做什麽,於是就只顧財色上的事。
  他正不知是否該派人去求證時,馬上有家奴進來通稟,說是張鶴齡來了。
  這次張延齡親自迎接出門口,見到弟弟後,張鶴齡劈頭蓋臉地道:“這下好了,沈之厚怕是要壹飛沖天!”
  張延齡急聲問道:“不會吧,大哥?姓沈的已被逼上絕路,就這樣他還能死裏逃生?這也太扯了吧?”
  張鶴齡似乎不想跟兄弟在大門口議論這種事,壹擡手,意思是到裏面說話,等進了院子,張鶴齡才道:
  “為兄也不想聽到這小子的好消息,沈之厚本來就受陛下重用,好在他壹直被文官集團打壓,連陛下身邊宦官也跟他有嫌隙……唉!現在知道他得勝,為兄心裏五味具雜,以後再想對付他,就不那麽容易了。
  “大哥,咱們這是養虎為患啊!沈之厚這壹得勝,咱們以後還有好日子過麽?”張延齡絲毫沒為大明取得壹場對外夷的決定性勝利而高興,反而滿心憂慮。
  問題就在於明軍取得的這場勝利對外戚張氏家族不會有什麽影響,反而要是明軍落敗會葬送掉沈溪這個心腹大患的性命,同時讓朱厚照對外戚勢力更加信任。
  張鶴齡惱火地道:“等更多消息傳來,走壹步看壹步吧!”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